2025 年 5 月的印巴 “辛杜尔行动” 中,一枚未爆炸的中国霹雳 - 15E 导弹在旁遮普邦田地被回收,成了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眼中的 “黄金样本”。此前还在贬低其 “性能注水” 的印度军方,转头便宣布要拆解导弹获取技术,用于升级国产 “阿斯特拉 Mk-2” 导弹,上演了现实版 “口嫌体正直”。

这种 “逆向工程” 的执念,早已刻在印度军工的基因里。仿制苏联萨姆 - 6 的 “阿卡什” 导弹耗时 32 年,却曝出 30% 发射失败率,成本比进口型号贵一倍,服役即落后;就连可靠性拉满的 AK 步枪,到印度手里改成 “Ghadak 步枪” 后,故障率飙升 20 倍被军方拒收。基础工艺的薄弱,让印度的仿制之路布满荆棘。

此次盯上 PL15E,源于其在空战中的震撼表现。这款中国外贸型导弹虽公开射程 145 公里,实际工程余量可达 180 公里,双脉冲发动机能让它在末段保持 4-6 马赫高速,180mm 直径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导引头,集成 800 余个 T/R 组件,抗干扰下仍能锁定 35 公里外目标。反观印度现役 “阿斯特拉 Mk-1”,射程仅 110 公里,还是老旧的机械扫描雷达,技术代差一目了然。

DRDO 宣称要复制三大核心技术:AESA 导引头、双脉冲发动机和抗干扰算法,想把 “阿斯特拉 Mk-2” 射程提至 200 公里。但现实远比计划骨感 —— 回收的导弹核心部件已因自毁程序熔毁,氮化镓芯片、推进剂配方等关键信息根本无从获取。更致命的是工业短板:印度连导弹用的碳纤维材料都依赖进口,自研雷达良品率不足 60%,即便画出图纸也造不出合格产品。
印度更没看清的是,PL15E 本就是 “技术降级版”。中国自用型 PL15 射程超 300 公里,采用军用级元器件,而出口版不仅射程缩水,核心算法还藏在加密芯片里,一旦拆解就会熔断。如今中国已传出 PL-17 导弹射程突破 400 公里,印度即便仿制成功,拿到的也只是十年前的技术废品。
从萨姆 - 6 到 PL15E,印度军工始终在 “山寨 - 落后 - 再山寨” 的循环里打转。缺乏完整工业体系,又不愿沉心研发,只想靠捡残骸走捷径,注定难以缩小差距。当印度还在为半截导弹残骸沾沾自喜时,中国早已在自主创新的赛道上绝尘而去,这道技术鸿沟,从来不是靠拆解就能填平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