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分析河南洪灾的文章,我认为不能把本次洪灾简单归于气候、地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等原因,当然由于各城市都有差异性,也不能一概而论,现就我所在县城情况进行分析:
我所在县城自小时候起也曾在部分区域发生过多次积水事件,很多时候下中雨,部分繁华路段水深都能及腰。但在2021年7.20特大暴雨时,县城所在区域也经受了暴雨洗礼,但县城内安然无恙。本月14日左右,连续大雨情况下,只有部分路段水深约20厘米,一旦雨势变小,半个小时内积水基本自行排空,没有造成居民财产损失。

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县城加强了对排水、排水(污)的重新建设,其实不全是。在县城建设中,排水(污)管道承担很重要的排水任务,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因为财政紧张,县城对新建和改造的排水(污)管道力度不大,城内主道排水(污)基本没有经过重修,只对偏街小巷、居民区的老旧路面进行改造的时候顺带进行过修整。这么多年,有一点是县城居民有目共睹的,县城在疏通原有排水(污)、疏浚城内排水渠方面下了真功夫。
管好排水口。自从创建卫生县城以来,城内环境大变样,环卫工人随时清扫路面垃圾,同时通过规章制度和增加检查频次,彻底杜绝了环卫人员、店面、居民将垃圾、树叶直接倒入排水(污)口的现象。
做好清淤工作。每年雨季前,县城统一组织人员和设备对各条排水(污)进行抽淤、挖泥,保持管道畅通;同时,随时对接到的排水(污)管道反水线索进行排查、解决。
对县城内原有水渠进行疏浚、修缮。原有水渠两旁被密集无序乱建的居民房围堵、圈占,居民的生活垃圾、粪便都排入水渠,整个水渠满是肮脏的漂浮物,夏季又被厚厚的水草覆盖、固定,基本失去了排水功能。改造后,水渠两旁各自开辟出步行通道,排水(污)建在步行通道下方,污水不再排入河道和水渠,只有应急排水管道和水渠相连,水渠和河流相连,通过隔断实现日常情况下渠水流向,通过水闸控制水位高地,通过成片的菖蒲对水质进行生物净化。现在的水渠边杨柳拂岸,成为人们夏季消暑、散步的好去处。
对河流进行长期治理。几十年来,县城孜孜不倦的开展河边原住民搬迁工作,拓展应急防汛区域面积;在应急区域内建立了以植物为主题的免费公园,植物可以起到固土防河水侵蚀作用;整个区域呈三个大阶梯形状,不仅抗洪效果好,还增加了整个公园的立体感;最后在公园最外围建了四五米高的长堤,长堤上面是市民步行健身通道。另外,河流上建立了相距甚远的三级水坝,可以随时调节河水水位;持续修建并延伸两岸防护堤,阻止河水对沙石土质的沿岸进行侵蚀。公园平时可以供居民游玩,汛期只需要守好几个大门即可。

县城财政并不宽裕,没有提过海绵城市的口号;主干道上有明显的缝缝补补后留下的补丁块(包括县委、政府门前的道路);广场人行道上铺路的石板被车压碎后,用水泥填补的坑坑洼洼;今年也传着公职人员工资发不下来,单位正常办公经费无法保障的传言。
但十几年来,县城内防水减灾方面丝丝毫毫的改变确让居民受益匪浅,这几年再也没有人调侃说:回老家看海;也没有人边在半个轮胎深的水中开车边感叹车辆说:车船税果然不是白交的;也不会有每次大雨过后,各个微信群有焦急转发谁捡到车牌的车主。
因为县城没有因大雨遭受洪灾,是不会收到救灾款的,当然也不会受到关注和奖励的。县城只会在其他地方受灾后,组织志愿者奔赴救灾一线;有饭店经营者自行组织人员和车辆到灾区免费提供热饭;各单位、乡镇、街道、村组组织捐款捐物;灾后的以案促改也是县城必须开展和报告的。
我喜欢把淄博市搞得风风火火、政通人和,建成了一个标杆城市的领导者;也喜欢润物细无声、长远规划把家乡建成宜居县城的历届领导者们。
他们都是英雄,比在发生灾难后几天几夜未合眼奋战在一线的当地领导更值得称道和颂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