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的餐饮圈上演了一场魔幻现实剧: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与罗永浩掀起 "预制菜骂战",结果三天内门店日营业额暴跌 300 万元。
这边厢,业内还在称赞西贝 400 家门店的标准化供应链有多牛;
那边厢,消费者用退单和吐槽投票,#西贝太贵#的话题阅读量三天破亿。
为什么餐饮同行眼中的 "标杆企业",在消费者这儿却成了 "怨声载道" 的对象?
这场风波撕开的不仅是西贝的品牌危机,更是整个餐饮业的信任裂痕。
在餐饮老板圈子里,西贝的模式曾是教科书级案例。
2023 年 62 亿的营收、单店年均 1500 万的业绩,靠的正是一套让同行羡慕的标准化体系。
华北、华东、华南三大中央厨房昼夜运转,将预处理好的食材配送到全国门店,既保证了 400 家店口味统一,又把食材成本压到营收的 30%。
这种"自建产地+央厨配送"的模式,确实解决了中餐连锁化的最大难题。
有同行在采访中坦言:"西贝的供应链能力至少领先行业五年,能把西北菜这种个性化强的品类做到标准化,不服不行。"
就连储值金高达 20 亿的数字,在业内看来也是消费者信任的体现。
儿童客群的成功更让同行称道。
累计卖出 4000 万份的儿童套餐,让西贝在家庭消费场景中几乎无往不利,2024 年儿童客流占比还在持续上升。
这种精准的定位能力,曾是多少餐饮品牌想学都学不会的本事。
但消费者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在大众点评上,"性价比低"的评价占比从 2023 年的 12% 飙升至 2025 年的 38%。
一位网友晒出的账单显示:5 个人点 15 道菜才 "勉强吃饱",单道菜均价 55 元,人均消费高达 158 元 —— 这比海底捞贵 28 元,比老乡鸡贵了整整 73 元。
价格与体验的严重背离成了第一根导火索。
消费者愿意为 "现做现炒" 付溢价,但绝不肯为 "复热预制菜" 买单。
罗永浩吐槽的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 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戳中了这种心理落差。
西贝客服坚称 "牛大骨现煮、莜面现搓",但消费者吃出的却是 "商场电磁炉加热的罐头味"。
公关翻车加剧信任危机让事情雪上加霜。
面对质疑,贾国龙先是强硬否认 "没有一道预制菜",甚至要启动法律程序,转头就在致歉信中承诺 "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调整为门店现场制作"。
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在消费者看来就是 "既想当又想立" 的典型。
有网友评论:"承认用预制菜不丢人,丢人的是卖现做的价,做预制的菜。"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鸿沟。
根据六部门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算预制菜。
但在消费者认知里,"非现场从头制作的就是预制菜"。
西贝紧抓前者辩解,却忽视了后者的真实感受。
当企业把心思花在抠政策字眼,而非提升消费体验时,口碑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掏钱消费的是消费者,不是制定政策的六部门。
这场风波本质上是一场 "错位对话":同行看到的是西贝在供应链效率上的突破,消费者纠结的是 "花多少钱买多少体验" 的朴素逻辑。
西贝的悲剧在于,把供应链优势当成了涨价底气,却忘了餐饮的本质是 "人味" 而非 "效率"。
同行羡慕的 20 亿储值金,在消费者眼中可能是 "圈钱工具";
业内称道的标准化,在食客口中变成 "没有锅气"。
这种认知分裂,折射出餐饮业的集体困境:当企业过度沉迷于规模扩张和资本游戏,就容易忽视最基本的消费体验。
西贝想学胖东来搞 "透明化" 救场,但餐饮业终究不是零售业。
消费者不会为供应链的复杂程度买单,只会为舌尖上的真实感受投票。
正如一位餐饮老兵的反思:"我们总在研究坪效、翻台率,却忘了最该研究的是顾客的味蕾和钱包。"
风波过后,西贝推出了九大整改措施,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这提醒所有餐饮品牌:同行的掌声再热烈,也不如消费者的一句 "还会再来"。
当预制菜成为行业潜规则,当 "明厨亮灶" 变成营销噱头,当客单价涨幅跑赢菜品质量,再牛的供应链也撑不起品牌的坍塌。
不少杠精还在说,为什么仅仅抓住西贝不放?难道方便面、火腿肠、自热米饭不是预制菜?为什么不去说他们?
的确,这些都是预制菜,但是别人是明明白白的预制菜,而且明码标价,卖的就是预制菜的价格,消费者自然可以选择买与不买。
而不是用着预制菜,却卖着比现炒还贵的价格。
最后想问大家:你愿意为标注清楚的预制菜付多少钱?你心中的合理餐饮溢价,应该花在食材、手艺还是品牌上?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