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在临床上也被称为“口疮”,是一种口腔组织损伤疾病,这类病症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见,不少人都有过相关经历,患有口腔溃疡后,不仅吃饭时会有痛感,甚至连喝水都会感到疼痛不已,而且,这类病症最令人烦躁的是,它非常容易反复发作,可能刚刚恢复没几天,便又会“卷土重来”,以至于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就现代医学而言,其认为口腔溃疡的诱因有很多,既有可能是情志异常所致,也有可能与日常饮食不佳有关,但中医对这类病症,则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众所周知,口腔溃疡与上火存在一定关联,而在中医里,“火”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也就是说,由于上火类型存在差异,因此在病症的辨别、治疗上,往往也会存在明显的不同,而由上火”引发的口腔溃疡,通常可以分为以下这2种,大家不妨了解一下。
1.肾精不足
中医认为,肾主水、心主火,如果身体里的肾水不足,那么就难以制约心火的旺盛,心火一旦太过,就会导致上炎,如此一来,便会引起上火,而这类病症患者往往以男性居多,因为男性往往性欲较强,但容易早泄;其次男性平日里总是操劳过多,劳心劳神,因此,在调理方面,就要注意补充肾精,而出自清代医家陈士铎的引火汤,便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该方剂的组成很简单,由熟地、山萸肉、巴戟天、茯苓、麦冬、天冬、五味子以及肉桂这8味药材配伍而言,具有大补肾精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将肾元收住。
这个方剂以补益肝肾和滋阴为主,刻意将上焦的火热引入下焦,并收到肾里藏住,如果对症治疗,那么这个方剂的作用还是很强大的,基本可以将口腔溃疡给完全根治,不过,这个方剂也存在不足,就是滋腻偏热,方中湿地的用量较大,同时药性偏温,因此,对于脾胃不好的人来说,使用时需格外谨慎。
2.中土寒热不调
寒热不调其实就是指中焦脾胃异常,一般来说,脾胃可以将寒热隔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如果胃火不降,那么脾胃里就会出现寒热错杂现象,会表现出诸多“怪症”,比如,吃了刺激性食物后会促使胃火更重,引发上火,而稍微吃点凉性食物,就容易拉肚子,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医常说的上热下寒,而对此,医圣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或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加以改善。
这个方剂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大枣、甘草、人参配伍而成。其中,黄连、干姜、黄芩主要用于解决胃热脾寒,黄芩和黄连都是苦寒的中药,可以清掉心胃里的火热,干姜是温脾的第一药,可以祛散脾里面的寒邪,由于脾胃里寒热错杂,因此单用某一种药,可能达不到效果,于是便会寒热并用。
其次就是半夏了,此药具有很强的消痞散结之效,由于脾胃里寒热交错、难解难分,就会形成痞块,而想要解决寒热问题,就要先将这痞块给化解。最后还用到了人参、大枣、甘草来补中,利用这三味药材,可以把脾胃的能量给提升起来。总之,只要能对症治疗,此方的功效也是非常明显的。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