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充电站,灯光惨白得像医院的走廊。老张把车停稳,拔下充电枪的瞬间,腰杆发出 “咯吱” 一声响 —— 这是他今天跑的第 11 个小时,仪表盘上的里程数又增加了 320 公里,手机里的流水却刚过 400 元。
“跑网约车有前途吗?” 想起今天乘客在车上问的问题,老张手指顿了顿,脑海里默默回了一句:“都跑网约车了还谈什么前途。”
这句话像根刺,扎在很多网约车司机的心里。不是他们不想谈前途,是早被日复一日的奔波磨没了谈前途的力气。老张以前在老家开小饭馆,后来实体经济不好关了门,揣着仅剩的积蓄来城里,没技术没文凭,最后咬咬牙租了辆新能源车跑网约车。“刚开始想的是,先过渡一下,等攒点钱再做别的。” 可这一过渡,就是三年。
每天清晨五点半,天还没亮,老张就已经坐在驾驶座上。第一单往往是赶早班机的乘客,从城郊到机场,一个小时的路程,能赚 45 块钱。他不敢多喝水,怕路上找厕所耽误时间;午饭常在路边便利店解决,一份 15 块的盒饭,蹲在车旁十分钟就能吃完 —— 因为多等一分钟,可能就会少接一单。晚上十点后,订单渐渐少了,他却不敢收工,“多跑两单,才能把今天的租车费和油钱挣出来”。
算下来,老张每个月流水能有一万二三,可扣除 4500 块的租车费、1000多的电费,再加上偶尔的违章罚款停车费等等,到手剩个六七千。“这点钱,在城里租个房、顾上吃饭就所剩无几,哪敢想‘前途’?” 他苦笑着说,身边的司机大多和他一样,要么是失业后没别的出路,要么是为了照顾家里,只能选这种时间相对灵活的活计。
“前途” 这两个字,对网约车司机来说太奢侈了。他们的工作里没有 “晋升”,没有 “技能积累”,只有不断重复的接单、送客、找充电枪。年轻点的司机还会琢磨着多平台接单、优化路线,可到了四十多岁的年纪,精力跟不上,只能靠延长工作时间拼收入。
有次老张遇到个乘客,聊起未来规划,乘客问他:“师傅,你以后打算一直跑网约车吗?” 他愣了半天,说:“不跑这个,我还能干嘛呢?”
更让人焦虑的是,行业里的变数越来越多。去年开始,城里的网约车数量明显多了,以前早高峰能接五单,现在只能接三单,空驶率越来越高。偶尔遇到挑剔的乘客,给个差评,接下来几天的派单质量都会受影响。有司机试着转型,有的去送外卖,有的去工地打零工,可转来转去,还是觉得网约车 “好歹不用风吹雨淋”,又绕了回来。
有人说,网约车司机是 “困在系统里的人”,被订单量、评分、流水绑着,连停下来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前途” 对他们来说,远不如今天多接两单、每月能按时交上房租来得实在。就像老张常说的:“等哪天真跑不动了,再说以后的事。现在能把日子过下去,就挺好。”
夜色渐深,充电站的车少了些,老张把最后一口包子咽下去,擦了擦嘴,重新坐进驾驶座。手机提示音响起,是一单去火车站的夜单。他发动车子,车灯划破黑暗,朝着目的地驶去 —— 前路没有明确的方向,可至少,这一单能让他多赚几十块钱,能让明天的日子,再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