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中国获得的最强空中武器,基本都来自苏系。
不算零星采购的伊尔-76,中国成批次采购的苏系战机共有4批。
1990年,购买了24架su-27;
1995年,购买了22架su-27;
1999年,购买了28架su-27;
同时引入su-27生产线,以协议许可方式生产200架su-27(即歼-11A),但是最终只生产了105架,中方就终止了合同,改而生产歼-11B。
2000年开始,购入76架su-30MKK,装备海空军。
中国最后一批次引进的苏式战机是2015年11月,当年耗资近20亿美元,购进了俄罗斯最新型的24架su-35战机,而这一批su-35战机也就成为了中国引进的最后一个批次的苏式战机,从此中国再没有购买过俄罗斯战斗机,这一批su-35战机也就成为了外国战机引进的绝唱。
但是与广大军迷最初耳熟能详的su-27和su-30相比,这批su-35的存在感实在太弱了,还记得当年笔者第一次在《航空知识》杂志上见到su-27战机照片时那种惊艳以及中国引进时的莫名激动,但是随着后续中国陆续引进并生产超过百架苏系战机后,基本就无感了。
而su-35战机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实际在中国空军体系中担纲大任也就短短不足10年时间,而它从引进之初到今,都还是基本上难以融入整个空军体系,要知道这在当年,这可是一架就超过8500万美元的昂贵战机啊,央视报道中,首次飞跃台海“中线”的也正是它。
那有人要问了,既然如此,2015年为什么中国空军还要再次购买这一批次的苏式战机,它的引进意义在哪里?那一年中国空军不是已经有了歼-10、歼-16与歼-20了么?
是的,没错,当年中国空军已经批量装备了歼-10,而歼-16与歼-20也已经先后实现了首飞,但是该两型战机当时还没有正式入役,这中间存在一个空军战力的空白时间窗口期。
歼-16号称是中国魔改su-27的最终版本,有西方“终极侧卫”之名,但是它是2016年才开始正式列装服役的。歼-20虽然是中国产第一款五代隐形战机,但是也是2017年才开始装备首支部队,且早期型号受制于发动机及其它问题,并非满战力设计型,这从后续历年的改版中可以看出,真正形成全最强战力也差不多是5、6年后的事儿了。
而当年歼-10虽然已经服役,但性能最优的歼-10C却是更晚几年后才成军的。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在2015年前后,中国空军的现役战机对比当时苏式最强战机su-35还是有一定的劣势的,所以中国引进这批战机也是有着填补新旧两种战力衔接空档期的用意在的。
不过,随着中国空军后续加速度的技术迭代与机型引级发展,这批su-35也就很快没有了存在感,当年可以傲视群雄的117S发动机与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 ,也开始暴露出其明显的短板。
首先,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远远逊色于2010后中国空军开始装备的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这是俄罗斯在电子与半导体方面的技术短板所致,且su-35的雷达反射截面也远高于国产歼-16战机,更显其空中拦截的弱势。
其次,其117S发动机,在给国产涡扇-15发动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机会后,也很快被超越。而其武器系统无法与国产导弹相匹配,而随战机一同购进的R-77导弹又明显落后国产霹雳-15的情况下,自然其作为一个武器平台变得不够先进,而被空军当作二线梯队使用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导致了24架su-35经历了短短10年高光时刻就变得有些落后了。
但是也正是su-35的大航程与大载弹量特点,这批su-35当年的优势也确实起到了那个年代承上启下的有效作用,比中国最早引进的su-27、su-30,甚至引入产线生产的歼-11还是强不少的。
据俄乌战场统计,俄军目前已有多架su-35战机在乌克兰战场上被确认击落,显示当年su-35引以为傲的“超级机动能力”在西方先进综合防空系统面前是无法保证有效生存的。也证明俄罗斯在战机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机电雷达等方面的技术能力远远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
目前,这24架引进的su-35均被部署在南部战区,主要承担着远海警戒与巡逻任务,做为二线补充支援力量,配合歼-20、歼-16等主力战机进行长航程战场态势压迫维持,也算是物尽其用吧。也经常会担当“蓝军”角色,为友军部队提供独特的演练机会。(这扮演的假想敌蛮有意思的,毕竟整个南海与南亚地区,还有这个级别的苏系战机的国家就那几个啊)
说句题外话,当年美国佩洛茜窜访台湾,在台湾外海高调巡航的就是4架su-35,搞得当时有媒体也底气十足,甚至叫嚣要打下美国专机,可见su-35的震慑力还是不小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