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毛为何以诡异方式自杀?童年的3个癖好,预示着自杀悲剧的源头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自己,潜意识中的自己即使并不知道发生过什么,却也仍然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自己。从小到大的经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自己,潜意识中的自己即使并不知道发生过什么,却也仍然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自己。

从小到大的经历会一直影响着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每个人的人生看似无迹可寻,但从幼时的经历中,我们总能窥探到几分踪迹。

三毛为何会自杀一直都是大家争论的对象,三毛的奇特童年也一直令人啧啧称奇。

1943 年 3 月 26 日,三毛生于重庆南岸区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浙江舟山定海。

父亲陈嗣庆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兼具学识与开明,母亲缪进兰曾是抗日救亡积极分子,婚后虽为家庭主妇,却始终保持独立精神。

作为家中老二,三毛上有姐姐陈田心,下有弟弟陈圣、陈杰,父母的宠爱与基督教家庭的包容氛围,让她得以自由生长。

三毛1946 年随家迁居南京时,她读到《三毛流浪记》,日后便以此为笔名。

1948 年定居台北后,小学时期的她已每月研读《学友》杂志,更啃完鲁迅、巴金的作品与西方名著。

母亲的故事与父亲的藏书,为她埋下文学种子,而家庭的包容更成为她叛逆期的避风港,1956 年因校园羞辱患上自闭症休学后,父母并未苛责,反而请黄君壁等名师教她书画,允许她在公墓读书、与哑巴兵交往,这份理解为她日后的精神独立奠定基础。

1962 年,19 岁的三毛经画家顾福生推荐,以真名 “陈平” 在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发表处女作《惑》,初显文学天赋。

此后两年,她接连发表《异乡之恋》《月河》等小说,文字中已见对情感与人性的敏锐捕捉。

1964 年旁听华冈文化大学哲学系期间,她热恋戏剧系学长舒凡却遭失恋,这份伤痛促使她 1967 年休学远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开启游学写作之路。

在西班牙、德国、美国的数年漂泊中,三毛一边求学谋生,一边记录成长。

她在《幼狮文艺》发表《安东尼,我的安东尼》等散文,将异乡孤独与文化碰撞付诸笔端。

这段经历后来收录于 1976 年出版的《雨季不再来》,成为她少女时代心灵轨迹的完整注脚。

1973 年,三毛与西班牙青年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这段婚姻成为她创作的黄金催化剂。

在物质匮乏却精神丰沛的沙漠生活中,她以日记体记录日常,用废弃轮胎做沙发、铁皮屋顶刷蓝漆的《白手成家》,描写中西饮食趣事的《沙漠中的饭店》,揭露奴隶制度的《哑奴》,每篇文字都兼具生活质感与人文关怀。

1974 年,《联合报》开始连载这些故事,读者反响热烈。

1976 年结集为《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创下重印 40 余次的纪录,让三毛一举成名。

此后她陆续推出《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以幽默笔触书写加那利群岛的生活,将平凡日常淬炼成文学瑰宝。

这一时期的作品,成为她最具代表性的 “流浪文学” 范本。

1980 年,荷西意外潜水身亡,三毛的世界轰然崩塌,她带着伤痛返回台湾,将思念与挣扎写入《梦里花落知多少》,其中 “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的字句,字字泣血却不失力量。

1982 年,她踏上中南美洲之旅,创作《万水千山走遍》,以文化观察者视角记录玛雅文明与印第安风情,作品被秘鲁旅游局列为推荐读物。

晚年的三毛转向心灵对话与文化传承:

1984 年结束文化大学教职后,她出版《亲爱的三毛》,以 86 封回信与读者探讨生命困惑。

1989 年创作《我的宝贝》,借 58 件藏品讲述背后的人情故事。

1990 年,她完成最后作品,剧本《滚滚红尘》,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交织,成为其文学生涯的收官之作。

三毛的一生,是文字与生命的完美交融,家庭的包容滋养了她的灵性,流浪的经历丰富了她的笔触,爱与痛的淬炼成就了她的深度。

从撒哈拉的炊烟到中南美洲的古迹,从少女的迷茫到晚年的沉淀,她用文字证明,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文学素材,而真诚是最动人的笔法。

如今,当我们重读《撒哈拉的故事》,仍会为她的创造力惊叹。

翻开《梦里花落知多少》,仍会被她的深情打动。

三毛早已超越 “作家” 的身份,成为一个象征,象征着对自由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对灵魂的坚守。她的笔尖虽已停驻,但那些流浪的诗行,永远在文学星空中闪耀。

那么,三毛作为一个在文坛享誉盛名的作家,为何会选择自杀?而在三毛的童年中,是否找到她自杀悲剧的源头呢?

思想奇特而深邃的三毛,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奇特习惯。而她的童年习惯,更潜藏着她一生命运的秘密。

作为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记录了许多三毛童年时的故事,而通过三毛父亲的记载,我们也能看到一个与平时大相径庭的三毛。

和普通孩子喜欢蹦蹦跳跳,对枯燥的书本不感兴趣不同的是,三毛从小便展示出了文学天赋,别的孩子玩耍时,她却喜欢在家中翻阅书籍。但与别的孩子不同的是,三毛自小还有三个远远异于常人的癖好。

孩子的童年总是光明幸福而快乐的,但与别的孩子的天真烂漫,轻快明亮不同,三毛早早的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符的冷淡与沉默。她从小便性格冷淡,习惯独来独往。

三毛家的后面是常人谈之色变的墓地,但是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三毛对人迹罕至的墓地却情有独钟,时常在墓地中独自活动。

墓地从来都不是什么乐园,阴风阵阵,荒草萋萋,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小小的三毛却在别的孩子避之不及的墓地中独自徘徊。也许性格孤僻的三毛只是想要寻找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与纷纷扰扰的尘世不同,墓地中的三毛能够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自由,一个只有自己才能够享受的寂静与安详。也正是因为如此,只要三毛有空闲,她便会在墓地享受自己的孤独与自由。

这种常人没有办法理解的快活,也许个中乐趣对三毛来说,也不足为外人道罢。

而三毛的异于常人不止于此,她还有一个说起来有些血腥的爱好,观看杀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