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媒报道,圣诞季是巧克力消费旺季,但今年其价格明显高于往常。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巧克力价格涨幅高达21.8%,成为去年涨幅最大的食品之一。这背后既有气候危机影响,也暗藏厂商的营销策略。
成本激增的背后2023/24年度,加纳、科特迪瓦等主要可可产区遭遇严重减产。专家指出,气候危机引发的暴雨和洪水等极端天气是主因。与此同时,可可期货市场价格剧烈波动:过去20年间每吨价格多在1500-3000美元区间,而2024年交易所均价飙升至7330美元,涨幅超两倍。虽然今年10月可可价格已回落至每公斤6美元以下,但巧克力成品价格仍居高不下。
巴伐利亚消费者中心营养专家丹妮拉·克雷尔指出:"传统板装巧克力通常比空心圣诞老人像性价比更高。"建议消费者仔细查看产品标签。

图源:BR 24
价格陷阱:减量不减价许多厂商通过"缩水式通胀"手段变相涨价:今年夏季,Milka巧克力生产商亿滋就因将100克装减至90克同时提价33%,被食品监督机构授予"金色忽悠奖"( Goldenen Windbeutel der Verbraucherschutzorganisation foodwatch 注:Windbeutel 德语口语重指不靠谱、缺乏信赖之意)。据西南广播公司调查,这种减量不减价的手法在圣诞糖果中普遍存在。
更隐蔽的是"降质式通胀"——通过降低品质维持利润。克雷尔解释:"厂商不再使用巧克力原料,但消费者难以察觉。"例如雀巢旗下KitKat白巧克力条,配料表显示主要成分为白色脂肪糖衣,仅含少量白巧克力。因未达到可可法规最低标准,该产品在线销售时标注为"裹白色脂肪糖衣的松脆威化"。
消费建议与市场展望面对持续高企的可可、能源和人工成本,厂商已表示2026年将继续提价。消费者专家克雷尔建议:"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不妨在圣诞前夕购买促销巧克力,届时许多产品会大幅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