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看似普通的灰色粉末和石块,却让欧盟官员们坐立不安,频频越洋打电话。
“我已多次就稀土议题与大陆商务部长王文涛直接沟通。”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在科威特的一个商业论坛上坦言,语气中透着一丝紧迫。
他领导的欧盟已经与中国建立了一条 “特别沟通管道”,专门处理稀土供应问题。欧洲企业已向中国提交约2000份稀土申请,其中略超一半已获批准。

01 稀土的战略地位
稀土,这群由17种特殊金属元素组成的“工业维生素”,已成为未来产业的命脉。
从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到尖端武器装备,稀土元素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默默在稀土开采和提炼领域建立了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的超过60%,但对加工阶段的控制却占全球产量的92%,几乎形成了“事实垄断”。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朱建喜研究员团队甚至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发现,一种名为“乌毛蕨”的蕨类植物体内能大量吸收稀土元素。
这项发现可能在未来改变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

02 欧盟的困境与焦虑
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稀土供应的担忧。
他公开警告,如果中国的稀土出口程序管理不善,将给欧盟的生产和制造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这种焦虑源于欧盟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
欧盟委员会正在制定应急计划,包括提升本地矿产生产、多样化供应商网络以及材料再利用,同时还计划建立联合采购和战略储备中心。
欧盟官员坦承:“没有快速解决方案。”
爱沙尼亚的稀土和磁体生产被欧盟视为供应多元化的希望之一。
但任何替代方案都需要时间和巨额投资,难以在短期内缓解欧盟的燃眉之急。

03 中欧的沟通与博弈
面对稀土供应困境,欧盟选择了双轨并行的策略:一方面建立与中国的特别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加速自身供应链多元化。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安全与管制局江前良局长与欧委会贸易总司雷东内副总司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升级版”中欧出口管制对话磋商。
双方就出口管制领域的彼此关切进行了“深入、富有建设性的沟通”。
在近日科威特举行的2025年海湾合作委员会-欧盟商业论坛上,谢夫乔维奇表示,通过中欧之间的新渠道,双方官员正合作审查并加快稀土出口许可证的审批。
中方也已同意优先处理欧洲企业的申请。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方多次强调,愿与各方加强沟通合作,将不断优化许可流程,积极适用通用许可等便利化措施。”

04 通用许可证机制的前景
在中欧关于稀土的磋商中,“通用许可证”机制成为一个关键议题。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表示,双方“讨论了如何维持与稀土相关的供应链稳定,并承诺进一步推动许可证便利化措施,包括通用许可证”。
这种通用许可证机制将允许在一段时间内向预先批准的买家反复出口稀土,大大简化流程。
对中国而言,优化许可流程并非放弃管制。
何亚东明确指出:“稀土等相关物项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属性,中方依法依规开展许可审查,对符合规定的申请予以许可。”
这意味着中国将在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与维护国家安全之间寻求平衡。

05 绿色循环与未来展望
在中欧稀土供应链博弈的同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发现可能为未来稀土资源利用提供了新方向。
朱建喜研究员团队的成果表明,通过种植乌毛蕨等超积累植物,可在修复污染土壤、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的同时,从植物体中回收高价值稀土。
这实现了 “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模式。
相比天然独居石常伴生放射性铀、钍元素,在乌毛蕨内生长的生物独居石具有纯净、无辐射的优势。
这项创新技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改变稀土开采的环境足迹,为全球稀土供应链注入新的可持续元素。
爱沙尼亚的稀土矿源、乌毛蕨的生物采矿技术——这些替代方案听起来前景诱人,但都像是一张需要十年才能兑现的远期支票。
欧盟的官员们内心清楚,在那张远期支票兑现之前,他们的手机里依然需要存着北京方面的电话号码。
毕竟,当你的工业生命线握在别人手里时,建立“特别通道”不过是权宜之计,真正的解决方案可能还需要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