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张留学录取通知书的背面,隐隐约约都印着一行小字——“新东方烹饪学校预科班入学凭证”。这话,但凡是曾在异国他乡生活过的人,都会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

最近微博就有“有厌食症的留子回国后”的话题,用了戏谑的手法,通过黑色幽默表明国外的饮食不符合中国留学生的胃口。
很多留学生在初到国外的时候,面对着超市里琳琅满目却不知从何下手的食材,以及食堂里永恒不变的薯条、披萨和味道诡异的中餐外卖,那颗火热的“中国胃”率先发出了抗议。那是一种深层次的、源于文化的“水土不服”。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厨房自救运动”就此展开。厨房,成了我们在海外的第一个“文化飞地”和情感慰藉所。
厨房成了我们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个“文化据点”。
谁的留学厨艺史,还没几页“黑历史”呢?第一次炒菜,把老抽当生抽,硬是把一盘鸡丁炒成了黑炭;想蒸个馒头,没有蒸屉,急中生智用啤酒瓶盖当支架,结果差点酿成“火灾”引来火警。那个在家连米饭要放多少水都拿不准的少年,如今已经能对着手机里模糊的家庭视频,精准复刻出外婆的红烧肉,甚至开始研究“如何用家用烤箱模拟出果木烤鸭的脆皮”。

这哪里是厨艺的进步?这分明是一场为了生存与尊严的“达尔文式进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真正读懂了中式菜谱里那些“玄学”般的词汇。什么是“适量”?就是在无数次咸到发苦或淡而无味的失败后,手指终于记住了那一撮盐的重量。什么是“火候”?就是在盯着锅里油面泛起细微波纹的瞬间,眼睛突然学会了判断温度。那个曾经觉得虚无缥缈的“锅气”,在某个奋力颠勺的刹那,伴随着滋啦的声响和扑鼻的香气,豁然开朗。

没有老干妈?就用蒜蓉辣酱混合豆豉,尝试调配出“平替”版本。
没有蒸锅?炒锅加碗,再盖上一个锅盖,就是一个简易的蒸汽系统。没有擀面杖?洗净的红酒瓶,就是征服面团的最佳武器。
更神奇的是,食物成了留学生连接彼此最温暖的纽带。一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火锅,能像海妖的歌声一样,召唤出整栋楼的同胞。果然,中国人的味蕾记忆都是一连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