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楼市正在经历一场 “政策热、市场冷” 的分裂大戏。
11 月 1 日,苏州工业园区 “卖旧买新” 契税补贴新政正式落地,最高可全额返还契税,叠加全域不限购的宽松环境,核心区改善型房源成交量应声上涨。但与此同时,吴江、相城等远郊区域的二手房挂牌量持续攀升,部分房源降价 15% 仍无人问津。
一边是政策红利催生的改善热潮,一边是库存高企的远郊困境,“十五五” 规划明确 “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 的背景下,苏州楼市的分化,正是全国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生动缩影。
一、市场撕裂:核心区抢房忙,远郊房源躺平 1 年苏州楼市的分化,在地图上清晰可见。
核心板块的改善型房源成了 “香饽饽”。园区湖东、姑苏区平江新城的中介反馈,新政落地后 10 天内,120-144㎡的大平层带看量同比涨了 30%,部分次新小区甚至出现 “一房难求” 的情况。有业主透露,自己园区一套 138㎡的房子,挂牌 3 天就收到 5 个意向报价,最终成交价比挂牌价高了 8 万,“周边有学校和地铁,加上契税全补的政策,想买的人排队等”。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观点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苏州核心区住宅用地成交楼面价环比涨 4.2%,园区一宗低密宅地吸引了保利、中铁置业等 6 家房企竞拍,最终溢价率达 12%。而 11 月新政落地后,园区新建商品住房网签量环比上涨 22%,其中改善型户型占比超 70%。
远郊区域则是另一番景象。吴江区震泽镇的中介吐槽:“手里有套 90㎡的刚需房,挂牌价从 120 万降到 102 万,挂了 11 个月,带看量不到 10 次。上周有业主急用钱,直接降价 15 万,还是没人接手。” 相城区望亭镇部分楼盘更夸张,新房均价从 1.3 万 /㎡降到 1.1 万 /㎡,还推出 “首付分期” 活动,月成交量仍不足 10 套。
这种分化的根源,在于资源集中度和需求结构的错配。核心区拥有优质的教育、医疗、商业资源,叠加 “卖旧买新” 的政策红利,成为改善型买家的首选;而远郊区域配套滞后,产业支撑不足,当市场需求从 “普涨时代” 转向 “精准择址”,这些缺乏核心价值的房源自然被抛弃。
这并非苏州独有。北京太阳宫地块溢价率 39.18%,远郊区县却底价成交;上海徐汇核心地块楼面价 14.85 万 /㎡,宝山区地块则底价出让。全国楼市都在经历 “核心资产抢手,非核心资产滞销” 的结构性调整,苏州只是把这种趋势展现得更鲜明。
二、政策热推:契税补贴激活改善,刚需为何不买账?为响应 “十五五” 规划 “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 的要求,苏州在 2025 年 11 月抛出了力度空前的 “卖旧买新” 契税补贴政策,成为楼市最大热点。
新政规则清晰且力度十足。2025 年 1 月 1 日起出售自有住房,在 2025 年 11 月 1 日至 2026 年 3 月 31 日期间购置园区新建商品住房,可享受 100% 契税补贴;2026 年 4-6 月购置补贴 80%,7-12 月补贴 50%。按园区一套 200 万的改善房计算,最高可省约 6 万元契税,直接降低了置换成本。
政策效果立竿见影,但仅限改善型需求。园区某楼盘销售经理透露:“新政落地后,来访客户量涨了 40%,其中 70% 都是‘卖旧买新’的置换客。有客户本来纠结要不要换房,看到契税全补,直接当场签了认购书。” 这些客户大多手握老破小或远郊房源,新政解决了 “卖旧难” 的痛点,让他们得以顺利置换核心区改善房。
但对刚需群体和远郊楼盘来说,政策暖意并未传导。吴江区某刚需盘销售坦言:“新政只覆盖园区的新建商品住房,我们远郊盘根本享受不到。刚需客户要么手里没房可卖,要么资金有限,就算想买房,也凑不齐首付,政策对他们没多大吸引力。”
更关键的是,刚需群体的观望情绪仍在。5000 亿政策性金融工具虽已落地,但主要投向城市更新和保障性住房领域,对普通刚需的直接支持有限。加上就业和收入预期的影响,不少年轻人选择推迟买房计划,这也导致远郊刚需盘的去化压力持续加大。
政策的尴尬之处正在于此:精准激活了改善型置换需求,却难以撬动新增刚需;盘活了核心区的市场流动性,却解不了远郊的库存困局。这背后是楼市供需结构的深层矛盾 —— 过去多年,苏州远郊区域供应了大量刚需房,而现在市场主流需求是核心区的改善房,供需错配导致政策难以实现 “全域回暖”。
三、买房人清醒:从 “闭眼买” 到 “择址为王”,逻辑彻底变了苏州楼市最深刻的变化,不是房价的涨跌,而是买房人心态的彻底转变 —— 他们不再跟风买房,而是学会了 “择址为王”。
以前买房,大家看的是 “能不能涨”;现在买房,第一句话问的是 “好不好卖”“有没有核心资源”。园区中介说:“现在客户看房,先问周边学校、地铁规划,再问小区品质和物业,最后才谈价格。如果是远郊、没配套的房子,就算价格再低,他们也不敢买,怕以后没人接盘。”
这种清醒,本质是市场从 “投机属性” 向 “居住属性” 的回归。“十五五” 规划明确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和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同时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这一导向让买房人明白,楼市普涨时代已经结束,只有具备核心资源的房子,才能实现保值增值。
开发商的拿地策略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 年 10 月,苏州核心区的优质地块仍吸引了众多房企竞拍,而远郊地块大多底价成交,甚至出现流拍情况。房企不再盲目追求规模,而是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优质地块,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分化。
苏州的 “卖旧买新” 新政,本质上是一次 “资产洗牌”。置换客卖掉的老破小和远郊房源,大多是缺乏核心价值的 “劣质资产”,而买入的核心区改善房,是市场认可的 “优质资产”。这场洗牌让优质资产进一步集中在有支付能力的买家手中,也让劣质资产的流动性越来越差。
这种趋势在全国都在蔓延。深圳修订政策,鼓励既有非居住房屋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重庆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存量用地;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核心地块仍保持高热度,远郊则持续降温。所有信号都指向一个方向:未来的楼市,房子的价值将完全由 “地段 + 品质 + 资源” 决定,投机炒房的空间将彻底消失。
四、全国启示:政策精准滴灌,楼市分化成常态苏州楼市的分裂图景,不是个案,而是全国房地产市场转型的缩影。
“十五五” 规划定调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因城施策成为主流,政策不再追求 “大水漫灌”,而是 “精准滴灌”。苏州的 “卖旧买新” 契税补贴,正是精准瞄准改善型置换需求,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能有效盘活市场流动性,这种精准施策的模式,未来可能会被更多城市借鉴。
从全国市场来看,分化已经成为常态。重点城市核心地块仍有高溢价,二三线城市远郊地块则底价成交;改善型住房需求旺盛,刚需房去化承压;优质次新房流动性充足,老破小和远郊房逐渐失去市场份额。这种分化不是短期现象,而是房地产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买房人来说,苏州的案例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刚需群体如果资金有限,不必急于入场,可优先选择核心城市的近郊地铁盘,兼顾性价比和流动性;改善型买家可抓住政策窗口期,利用 “卖旧买新” 等补贴政策,置换核心区的优质房源;投资客则需彻底放弃投机思维,核心城市核心区的改善房虽有保值空间,但也需理性看待,避免盲目追高。
对城市和房企来说,苏州的教训也很深刻。城市层面,未来应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减少远郊低能级地块供应,增加核心区改善型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给,同时加快远郊区域的配套建设和产业导入,缓解供需错配;房企层面,应摒弃规模扩张思维,聚焦核心城市和核心区域,打造高品质的改善型产品,同时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应市场趋势。
苏州楼市的分裂,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标志着房地产市场的 “普涨时代” 彻底终结,“品质时代” 正式到来。未来,只有那些真正满足居住需求、具备核心资源的房子,才能在分化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只有那些精准把握政策导向、顺应市场规律的买房人和房企,才能在这场转型中实现共赢。
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推出类似 “卖旧买新” 的政策?你会选择趁机置换还是继续观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