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华国锋──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第二篇)

(接上篇)【引言】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让你永远也看不出他有什么本事。这句话,用来诠释华国锋正好恰如其分。“华国锋”这三

(接上篇)【引言】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让你永远也看不出他有什么本事。

这句话,用来诠释华国锋正好恰如其分。

“华国锋”这三个字,现在的年轻人,也许觉得很陌生,上世纪70年代,曾经响彻云霄。

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走来,又从游击队队长、武装大队政委、县委书记,一步一步做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袖,绝对不是等闲之辈。

实际上,华国锋是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杰出伟人。

然而,最厉害的,他的不同凡响,他的出类拔萃,还在于他的赤胆忠心、政治敏锐,在于他的大智若愚、深藏不露。

一、舍家为国,随军南下

1949年4月24日,解放战争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太原战役胜利结束。

太原战役的胜利,拔除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华北的最后堡垒,标志着山西全省的解放,标志着华北地区的彻底解放。

山西的解放,对于山西人民来说,意味着走出了战争的硝烟,意味着迎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

作为山西交城人的华国锋,已经历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晋绥八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阳曲县委书记。

经过抗日战争,又经过解放战争,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人们,谁不贪恋故土,谁舍得离开家乡亲人,谁不渴望和平,远离硝烟战火?

此时,党中央命令山西的一部分地方干部随军南下。对于新婚不久的华国锋来说,面临着两种选择。

留在山西,就是继续担任阳曲县委书记,享受自己盼望已久的和平幸福生活;随军南下,就意味着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更意味着再一次走进了硝烟弥漫、生死未卜的战场。

28岁的华国锋,没有犹豫、没有等待,第一个报名南下。

请问,这在当时,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何种家国情怀,需要怎样的人生格局,才会毅然作出随军南下的选择。

这是华国锋革命生涯的一次重大抉择,也是他走向辉煌的历史起点。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当时华国锋没有报名南下,肯定就没有后来的“英明领袖华主席”。

二、天赐良机,大展宏图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

华国锋报名南下,是他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但他来到湖南之后,恰好来到毛主席的家乡担任县委书记,又具有偶然性。

1949年8月,华国锋率领的南下工作团接管湖南省湘阴县,担任县委书记兼武装部大队政委、地委委员。

1951年7月,年仅30岁的华国锋,迎来了天赐良机。他调到毛主席的家乡──湘潭县,担任县委书记兼县人民武装部政委。

他以自己的赤胆忠心、聪明睿达和务实作风,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天赐良机。

当时,还没有建立“毛泽东故居纪念馆”(“毛泽东故居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

上任的第一天,华国锋就来到了毛主席的诞生地韶山冲。他指示当地政府:一定要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他说:将来,会有中外友人和广大干部群众到这里瞻仰、参观,我们要逐步建设好领袖的故乡。

他的这一举动,既反映出他的真情实感,体现出他实实在在的一贯作风,又展露出了一个年轻人超凡的政治远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无限忠诚的政治自觉。

这件事,后来传到毛泽东耳边,并在毛泽东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告诫他的亲属“别忘了这个父母官”。

华国锋率领干部群众大干苦干,很快改变了湘潭县的面貌。

1952年10月,31岁的华国锋,任湘潭地委副书记兼湘潭县委书记,兼任行署专员,两年后,任湘潭地委书记。

中国有句名言,“人杰地灵”或“地灵人杰”。

湘潭──毛主席的故乡这个“地灵”,培育了一大批“人杰”,其中也包括华国锋。经过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大跃进年代,又经过“文化大革命”,华国锋的名字,同毛主席家乡的名字并驾齐驱,随着伟大领袖威望的提高而日益显露。

1955年7月,毛主席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之后,华国锋写了《克服右倾思想,积极迎接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在合作化运动中必须坚决依靠贫农》等文章。

这些带有浓厚家乡气息,读来颇为亲切的文章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他路过湖南时,特意接见了华国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华国锋是一个拿起枪杆子可以指挥战斗,提起笔杆子可以写文章的人,其文韬武略,笑傲群芳。

不久,在中共七届六中全委扩大会议上,毛主席特邀34岁的华国锋作为列席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休息时,毛主席向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介绍华国锋时说:“这个年轻人是我的父母官,一个老实人。”说得华国锋满脸通红。

由于毛主席的推荐,34岁的华国锋在中央会议上介绍了湘潭地区合作化运动的经验,受到大会的普遍关注。

1959年盛夏,华国锋安排并陪同毛主席湘潭的家乡之行。随后,毛主席亲自提名,华国锋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确立了华国锋在湖南稳固的地位。

1963年,华国锋到广东参观学习以后,写了《关于参观广东农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毛主席读后很有感触,写了很长的一段批示,号召全党克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错误思想。

从此,华国锋不仅在湖南的地位更加稳固,在全党也有了名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