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姜群:详解《葬书内篇》,第三章,“风水论”;藏风聚气为吉地!

《葬书内篇》风水论:藏风聚气为吉地!一、铜山崩,铜钟必应!【原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原注】汉未央宫一日无故钟自鸣

《葬书内篇》风水论:藏风聚气为吉地!

一、铜山崩,铜钟必应!

【原文】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原注】

汉未央宫一日无故钟自鸣,东方朔曰:“必主铜山崩应,”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崩,以日揆之,正未央钟鸣之日也。帝问朔何以知之,对日:“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帝叹日:“物尚尔,况于人乎?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啮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侍侧,则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故知山崩钟应,亦其理也。”

【白话提要】

所以说,位于西蜀的铜山如果崩塌了,位于东方未央宫中的铜钟也会得感应,而产生鸣响。

在汉代的一天,未央宫中的铜钟,没有原因地自己开始鸣响,智者东方朔便说“这是西蜀的铜山崩塌所致。”没过多久,西蜀果然有人来报,说铜山崩塌了。

估计一下时间,正好与未央宫中的铜鸣时间相同。汉武帝便问东方朔是如何知道这些的,东方朔说:“制造铜钟的铜产自于西蜀的大山,两者的元气相互感应,就像人的身体来自于父母一样。”武帝叹了口气,说道:“事物尚且如此,又何况是人呢?过去曾子以孝道奉养他的母亲,曾子出门,母亲咬破手指头想让他回来,曾子为此而心痛许久。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处在病痛之时,子女站在旁边伺候的时候,也会感到心痛,只有那些孝心浅薄的人会感受不到。所以,由此也可以知道山陵崩塌而铜钟响应,也是一样的道理。”

二、栗树生枝,栗子必发芽!

【原文】

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原注】

此亦言一气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华而家藏之栗亦芽,实之去本已久,彼华此茅。盖以本性原在,得气则相感而应,亦犹父母之骨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也。夫一气磅礴于天地间,无端倪无终穷,万物随时运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白话提要】

每每到了春天,树木便会生出新枝,藏在室内的栗子也会在此时发芽。

这里说的便是元气在天地间相互感应的道理。农夫将栗子藏在家中,春天到来,栗树会变得繁盛起来,在家中藏着的栗子也会发出嫩芽,尽管栗子已经离开树木很久了,但是也会在栗树生华的时候长出新芽。这都是因为它们的本性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得到自然的生气而相互感应,就像是父母骨骸所葬之地,如果与天地间的生气相合,那么子孙后代也就会因此获得福德。一种元气充满在天地之间,没有边际没有穷尽,宇宙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运动变化,它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被它创造出来的这些事物也不知道。

三、人类生与死的元气感应!

【原文】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原注】

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复藉神气资乎其间,遂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气飞扬,血肉消溃,惟骨独存。而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肉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盖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借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是为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白话提要】

由于生命是生气的凝聚,再进一步聚集便形成了骨头,在人死后也就只会留下骨骸,所以在下葬之时,将生气返还到人骨之中,是与人出生时的情况相互对应的,有利于元气的藏匿。

乾为父,坤为母,父亲的精气和母亲的精血,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化合,便使得精气转化为人骨,精血转化为肉身,然后借助于天地气息滋养血肉之间的缝隙,进而才产生出人体。到人死的时候,元神和气息都会随之灰飞烟灭,血液和肉体也会分解溃散,只有骨骸可以留存。具有大智慧的人,希望安葬在吉祥的宅地之中,用肉身来接应生气。此外,假若后世子孙的一个念头与这一生气互相吻合,则它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元神,已经散尽的生气也能够重新聚集起来,元神向哪方面发展,元气也会随着变化,并与之对应,如果山川灵秀,人也会因此而杰出。把不存在看成是存在,通过虚假窥探出真实,万事都在阴阳之中,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取得生养变化的福德。所以说,将生气返归到下葬者的骨骸之中,是藏养生命元气的一种方法。

四、顺应生气的走向!

【原文】

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

【原注】

丘垅为阴,冈阜为阳,丘言其高,骨乃山之带石者,垅高不能自立,必籍石带土而后能耸也,冈者,脊也。土山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垅之有骨,气随而行则易见。支无石,故必观其毛脊,而后能辨也。然有垅而土,支而石。垅而隐,支而隆者,又全籍乎心目之巧以区别也。

【白话提要】

坟基的形态,应当按照大山的生气走向来进行选择。

坟墓属于阴气,山陵属于阳气。“丘”是地势高的山。“骨”是指带有石头的山。

“垅高起的部分不能独立存在,必须要借助于土石才能够矗立。“冈”,就是山脊的所在。“阜”指的就是土山,“支”是指长有很多草木的山。“脊”是有骨的垅,生气顺着山势运行,这些都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草木之山没有石头,所以必须观察山脊植物的长势,才能分辨出来。然而山垅上有泥土,山支上有大石,山垅隐约不见,山支隆起显现,又是需要借助眼晴仔细观察,通过深思熟虑后才能区别出来的。

五、生气爱水而忌风!

【原文】

《经》日: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原注】

谓生气随支垅体质流行,滔滔而去,非水界则莫之能止。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蜜,前后左右环围,然后从能藏风而不致有荡散之患。《经》云: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可不慎哉!”

【白话提要】

经书中说:生气如果遇到风,则会四散分开,遇到了水,便会停止运行,进而划出界限。

所谓生气,沿着拢和支的形态移动和运行,源源不断地向外发散。如果不是遇到水,没有可以制止住它的脚步。当它生气停下来之时,必然是遇到了城墙边的城池,将其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环环围住。接着便藏匿起来以避免生气的流失。经书中说“明堂中的水就像血液一样珍贵,躲避邪风要像躲避盗贼一样警惕,不可以不慎重!”

六、“风水”一词的由来!

【原文】

吉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原注】

高垅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缝隙,通气适当肩背,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之有聚也。

平支之穴地,阳自下而升。生气沉潜,不畏风吹,(缺)出在旷野,虽八面无蔽,已自不觉。或遇穴睛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以宽旷为嫌,但取横水之有止,使气之不行也。此言支垅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白话提要】

古代的人将生气聚集起来,以使其不至于离散,使共运行起来但是也要有所节制,所以将它称为风水。

在山垅高耸的地方,天上的阴气下降到地面之上,生气显露在外最怕受到寒风的侵扰,容易相荡离散,犹如人经常处在封闭的室内,如果稍微有一点缝隙,经过房间的寒气如果侵袭到人的肩背部,便会引发疾病。所以在建造城池的时候,要使其尽量坚固为好,以使得生气能够聚集起来。在山支平阔地方的墓穴,阳气自下上升,生气下沉,潜伏在大地之中,便不会畏惧邪风的吹袭。生气出现在旷野之中,虽然在各个方向上都无所遮蔽,但是很难觉察到它的踪迹。有时,墓穴会选择在天朗气清的地方,温润适合的生气便会自如变化,所以人们在选择穴地之时并不特意避免宽旷的地方,但要选择有流水横栏的地方,因为水可以制止生气的散失,使得生气不至于流走。这些都说的是山支和山垅在选择穴地之时,所不一样的地方。

阅读到此,本文完毕。愿有缘读到本文的朋友,吉祥富贵,诸事顺意;

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欢迎大家点赞,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