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下旬,苏联最高统帅部策划了一次非常大胆的军事行动,目的是打穿德军赖以依仗的第聂伯河防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倘若这场作战取胜,那么它将成为足以写入人类战争史的经典一役。战前,苏军高层为防计划泄露,在情报保密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怎料战争结束后,斯大林却亲自下令销毁相关的档案,试图将该行动彻底抹除。
那么,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丢人的事?

“我们是伞兵,本来就该被包围。”经典战争影视剧《兄弟连》中的这句著名台词,平淡却深入人心。
伞兵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但到二战时期,该兵种在战场上仍不多见,伞兵被各国当成特种部队使用。
比较反常规印象的是,苏联是世界上最早玩伞兵的国家之一:1930年8月2日,在莫斯科军区的一次演习中,12名苏军官兵乘坐飞机从天而降,许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空降兵。
1935年,苏军在基辅军区的演习中一次性空降了1200名伞兵,配合地面部队以极短的时间便占领了目标,这次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此后,各大军事强国纷纷开始重视发展伞兵部队。
卫国战争爆发时,苏军已成立了独立的空降部队,拥有多达10个空降军,账面实力不俗。
如果说伞兵是一把利刃,那么苏军本该手持它大杀四方才对,可尴尬的事情发生了。

时间来到1943年中旬,苏军已基本确保了战场主动地位,大本营则试图趁着这个势头,将盘踞在第聂伯河附近的敌军一举消灭。如果实现该战略目标,那么整个战争的进程无疑将大大推进。
为此,苏军集结了近260万部队,加上敌方守军,双方投入的兵力多达400万——放眼整个欧洲,也没几座城市有这么多人口。
此外,苏军延续了一贯的“大棒横扫”的打击战略,出动2400余辆坦克、2850架飞机以及5.12万门各式火炮,可谓势在必得。
岂料在战争开始阶段,德军对此役的期待颇为乐观,他们认为水面宽阔的第聂伯河是一道天堑,依托河流构建防线,苏军几乎无法突破。因此,德国人将第聂伯河防线称为“东方壁垒”,不仅投入大量驻军,更是修建了密密麻麻的军事要塞与火力点。
显然,希特勒对部署非常自信,早在战前便放出豪言:想要打穿这条防线,除非第聂伯河的河水倒流!
总的来看,虽然苏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此役取得的结果还是颇为理想的,只是不知是哪位大佬在战前心血来潮,一拍脑袋想出一条妙计,结果让数以千计官兵白白丢了性命。

该设想的初衷是好的,认为从正面突破德军防线,面对严阵以待的敌方守军会付出巨大伤亡,因此打算将3个伞兵旅空降到防线后方,打德国人一个措手不及,扰乱对方阵脚,里应外合一举洞穿防线。
为此,大本营敲定计划:于1943年9月23日深夜,动用245架运输机空投到河流对岸。
为保证计划不被间谍窃取泄露,苏军高层采取了极端严格的保密措施,除少数高层领导、高级将领和指挥官,其他人对计划的全貌一无所知,部队只知道自己什么时间需到达什么地点,至于整个行动的战略目标等部分,大伙儿基本是盲人摸象。
不仅如此,直到运输机升空前,各部队指挥官才接到具体的作战命令,而在此之前的准备阶段,官兵只被告知“要做好作战准备”,仅此而已。
屋漏偏逢连夜雨,9月23日晚,就在上级准备下达行动命令时,高层才被告知许多部队尚未做好准备。无奈之下,大本营只好将行动时间往后推迟了24小时。怎料如此一来,情况反而更加糟糕了:因为不知道行动的具体内容,许多部队将推迟行动的命令理解成了一道新命令,导致官兵们一头雾水。
其间,上级对一些部队的临时调动更是进一步打乱了整体部署,总而言之,一切问题与恶果,都在9月24日的行动中体现了出来。

不难想象,当时苏联高层的作战指挥室里一定充满了困惑、不安甚至是惊恐,因为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支部队失去联系。
此时的战场上,苏军犯着许多堪称“罪行”的错误,有的部队被空投到了河流中心,刚落地就被湍急的水流卷走;更有甚者直接被扔到德军阵地上方,还没落地便遭全歼。
当然,大部分部队依旧平稳降落,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与收到的命令相差巨大,且不知行动的总体目标,因而不敢做出下一步决定,最终只能选择原地待命。
总而言之,因为各种各样的奇葩原因,苏军此次行动投入的1万空降兵里只有4500人登上了运输机,最终也只有约1200人与敌军发生交火,实打实成为了苏联版的“市场——花园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苏联空降部队在二战中唯一的失败。1941年6月4日,德军一支小型补给车队在白俄罗斯东部的莫吉廖夫休整时被苏军发现,苏军第214空降旅接到命令,派出一个连进行袭击,试图将这股德军一网打尽。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过早暴露行动意图,加上轻装上阵的苏军空降兵在火力上完全无法同敌人媲美,苏军大败,最终只有30余人侥幸逃离。

1943年9月24日的行动成为了苏联空降兵在二战中的“绝唱”,根据相关资料:后来高层将这场失败称作“一场灾难”,对此避而不提。另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斯大林曾下令销毁相关文件,似乎想要将其从历史上彻底抹除。
不难查到,1943年这场被称为“下第聂伯河攻势”的军事行动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和瓦图京两位苏军大将联合指挥的,如此草率轻浮的风格显然不太可能出自前者之手。
此外,笔者不负责任地猜测,其中另有一种可能: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本人严重插手了本次行动计划的制定,为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加料,跟着混一笔功绩,怎料弄巧成拙——这也解释了他为何如此急于掩盖这场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