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收下跌、经营亏损,对于家电这种相当成熟,特别是市场格局和消费需求稳定的行业来说,完全不用担心和害怕。一时的市场动荡和经营调整,改变不了厂商的生存基本面,就怕一些厂商“闻风丧胆”乱折腾和瞎折腾,最终提前出局。
宁言 撰写
又到了一年一度家电行业的上市公司三季度经营业绩,集中发布的窗口期。家电圈发现:与往年相比,除了少数行业TOP3强企业外,今年很多家电厂商的营收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经营出现亏损的现象。特别是今年第三季度,众多厂商纷纷遭遇了“量利双降”,这一局面似乎还在蔓延并恶化的趋势。
对于所有家电厂商来说,一时的经营业绩出现亏损,并不可怕。特别是对于众多立足“走远路”,坚持长期主义战略的厂商来说,更不会纠结或困惑于一年半载这种短期的公司经营业绩动荡甚至恶化。家电圈主认为,当前所有厂商都不要为一时的营收下跌和利润大降甚至亏损而焦虑并担心,这不可怕。
接下来,对于众多家电厂商来说,短期业绩波动不可怕,“乱折腾” 才是生存威胁。家电圈认为,一线市场竞争和经营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只是在周期内正常调整和修正。但是,很多家电厂商已经害怕、担心和痛苦,要么提前退出主流市场的竞争,选择躺平;要么过度焦虑主流市场的竞争,选择乱折腾一气,最终伤了企业的元气和底气。
一线家电市场还没有变差和走样,消费需求无论是新增和存量,都处在一轮较为稳定的释放通道之中,一些家电厂商就因为担心和焦虑而被吓破胆。比如说有的担心国补政策提前透支了消费需求,又担心没了政策无法拉动市场的出货和业绩,最终导致一线市场的经营策略变形和走样。这不只是会透支企业的市场经营口碑和信誉,更伤害了企业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任和耐心。
所有家电厂商,接下来必须要通过聚焦长期价值,拒绝短期焦虑,深耕一线市场、直击用户需求洞察,抓住每一次调整的机会窗口,才能真正找到活路与出路。
首先,家电厂商可以清楚看到,国内市场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就家电产品来说存在着增量和存量的多元需求。其中,存量市场的基本盘庞大,拥有20多亿老旧家电的存量,每年至少有2亿台家电面临着淘汰,空间足够深耕。但是,存量家电消费市场的激活,需要时间的培育和引导,更需要厂商聚焦用户需求激活的手段和策略创新与探索。
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家电行业走向成熟、家电用户需求趋于稳定,以及主要厂商的竞争格局趋于稳定。接下来,主要厂商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掌握“绣花针”的能力,去一个个精准洞察圈层用户需求,并培育更多的消费潜能。
其次,目前在一线市场上竞争和抢夺的家电厂商,不管是行业龙头或产业巨头,还是腰部企业,或者是中小微企业,在家电行业都经历了10年以上,甚至20年、30年的发展与积累,具备了应对各种风险和冲击的实力。不会因为一时的经营业绩下滑或亏损等动荡,而陷入泥潭,或者出局。
相反,对于很多厂商来说,一时的战略性收拳,或者主动性变革调整,带来的经营业绩波动都是“计划中”的事情,并不会影响也不会决定企业的生死。相反,此时此刻,更多厂商应该关注、重视的,是掌握参与一线市场经营和竞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要具备以产品重构品牌口碑的实力,要拥有持续经营用户并黏住用户的能力。
再者,不只是家电行业,包括内外部的经济、市场都处在一轮系统性的调整和动荡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行业,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的调整,对于家电厂商来说不只是意味着挑战与风险,更多还是机会与变量。所有厂商都不要过度纠结一时的市场业绩波动,而是要将精力、资源放到企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情上,放在有价值的动作和项目上。
回望过去40多年家电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基本经历了多次的大调整,有的10年一轮有的5年一轮,最终成就了包括海尔、美的、格力、海信、长虹、TCL,以及方太、老板、华帝、九阳、奥克斯为代表的优秀企业,还有京东、天猫、苏宁易购、江苏五星、武汉工贸、重庆商社电器为代表的全国及地方性商家。
这些家电厂商成功崛起,并持续引领的背后,家电圈认为,力量并不复杂,就是充分抓住了每一次产业调整的窗口期,把握每一次市场及需求变化的风口期,在一线市场竞争中“愈战愈勇”勇往向前。
声明:家电圈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