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智慧农业这些高科技农业,普通农民能搞吗?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智慧农业等高科技农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正逐渐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智能温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智慧农业等高科技农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正逐渐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

智能温室,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温室内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精准调控。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杨店镇豆家坪村,智能温室花卉培育与蔬菜种植项目喜获大丰收。这些温室采用现代化的环境控制技术,能够精准调节温度、湿度及光照,为花卉和蔬菜营造出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了四季不间断的高效生产 。新疆展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巨型玻璃智能温室,占地 12000 平方米,采用全年无休日生产模式,一年可进行 11 次轮茬种植采收,夏季种植的绿叶菜仅需 25 天即可上市,冬季种植的则仅需 40 天左右,通过 “线上 + 线下” 订单销售方式,年收入超过 1000 万元 。

无土栽培,是一种不用天然土壤作基质的作物栽培技术,将作物直接栽培在一定装置的营养液中,或者栽培在固体基质通过一定营养液补充养分。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 100 多个,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美国无土栽培面积超过 2000hm²,主要栽培黄瓜、番茄等蔬菜;荷兰无土栽培面积达 4000hm² ,有 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无土栽培面积约 300hm²,以岩棉培和 NFT 为主。我国无土栽培也在迅速发展,从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部门和单位约 50 多个,无土栽培的植物扩大到蔬菜、花卉、西瓜、甜瓜及草莓等 20 多种,绝大部分用于蔬菜生产。

智慧农业则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品质的农业生产模式。我国智慧农业产业规模已经超过 5000 亿元,农村地区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农场智能管理、病虫害智能防治、农产品溯源等目标。在山东汶上县苑庄镇演马村,智慧化农业基地通过农田微型气象站、土壤墒情传感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系统等高科技设施,对空气温湿度、虫情、土壤墒情等数据进行全天候精准监测,一个人就能管理上千亩地,节水 1/3 左右,玉米亩产多了约 200 斤 。

然而,尽管高科技农业发展迅猛,但普通农民参与其中的比例却并不高。这不禁让人思考,这些看似高大上的高科技农业,普通农民到底能不能搞呢?

智能温室:梦想还是现实

(一)智能温室的优势

智能温室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它能精准控制环境,通过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精确调节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为作物生长创造最佳条件。在寒冷的冬季,加热系统可根据预设温度自动启动,保证作物不受低温冻害;在光照过强时,遮阳系统会自动展开,避免作物遭受光灼伤。智能温室的自动化操作,实现了灌溉、施肥、通风等的自动控制,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频率和难度,节省人力成本。智能温室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的农产品更加绿色、安全,在高端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智能温室不受外界恶劣天气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能够实现农产品的周年稳定供应,对于一些市场需求大但季节性供应紧张的农产品,如草莓、西红柿等,智能大棚种植可以在非传统生产季节上市,填补市场空白,获取更高的收益。

(二)普通农民面临的挑战

尽管智能温室优势明显,但普通农民投资智能温室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高额的初始投资,建设智能温室大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包括高质量的骨架结构、透光性好且保温的覆盖材料、智能化控制系统、灌溉与施肥设备等。以一个面积为 1 亩的智能温室大棚为例,建设成本可能在 10 - 30 万元甚至更高 ,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增加了投资门槛。其次,智能温室大棚的智能化控制系统、设备需要专业的操作和维护知识,普通农民可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如何操作复杂的自动化灌溉、施肥、温度调控等系统,以及应对设备故障。同时,种植作物需要相应的农业技术知识,在智能温室大棚环境下,对这些知识的要求更高,例如需要了解不同作物在智能环境下的生长特性、营养液配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缺乏这些知识可能导致作物生长不良、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

(三)成功案例与经验借鉴

不过,也有一些普通农民成功投资智能温室的案例。潍坊寿光的瑞航家庭农场,负责人郑景渠是 “菜二代”,他之前在山西、安徽等地发展蔬菜基地,后来回到寿光发展家庭农场。农场总投资 2200 万元,建有 11 个高标准智能化温室大棚,推行 “三包六统一” 管理模式,即包产量、包质量、包回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封闭式管理,运用数字化赋能产业,完备了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在这个农场里,36 岁的王国伟一个人就承包了 8 个大棚,他表示智能放风机、补光灯、杀虫灯、打药机还有微喷灌设施等现代化设备的使用,让效率提高了,菜的品质高了,收入更是水涨船高。

无土栽培:离农民有多远

(一)无土栽培的类型与特点

无土栽培主要分为水培和基质栽培两种类型 。水培中,植物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不用基质,像营养液膜法,使一层很薄的营养液层(0.5 - 1cm)不断循环流经作物根系,保证养分、水分和氧气供给 ;深液流法,营养液液层较深(3 - 10cm),植物悬挂于营养液水平面上,根系浸入水中 ,其营养液层深、缓冲性好,根系环境稳定。基质栽培则是将作物根系固定在有机或无机基质中,通过基质吸收营养液和氧,有机基质如菇渣、树皮、草炭等,无机基质如沙、陶粒、蛭石等 ,基质栽培缓冲能力强,能较好解决水分、供氧及养分之间的矛盾 。无土栽培具有环境控制精准的特点,能根据作物需求精确调配营养液成分和供应,以及调控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土地利用高效,可进行立体栽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病虫害防治容易,根系与土壤隔离,减少土传病虫害,且基质可重复利用,降低成本。

(二)普通农民尝试无土栽培的可行性

从技术难度看,水培对技术要求较高,需精准控制营养液浓度、酸碱度和溶解氧等参数,普通农民可能较难掌握;而基质栽培相对简单,尤其是有机基质栽培,操作方式与传统土壤种植有相似之处,大棚菜农转型相对容易 。成本投入方面,无土栽培初期需购买栽培设施、营养液等,成本较高,但从长期看,能减少土壤改良、翻耕等费用,且产量高、品质好,经济效益可能更高。市场回报上,无土栽培生产的农产品绿色、安全,在高端市场和城市周边市场有较大需求和价格优势。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若有一定资金积累,且当地有较好的市场销售渠道,尝试基质栽培是可行的。比如一些地区的农民利用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等制作有机基质,降低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普通农民进行无土栽培,在设施选择上,要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种植需求,选择合适的栽培设施,如基质栽培可选用基质袋、栽培槽等简单设施 。营养液管理至关重要,要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营养液配方,精确计量营养元素用量,调整好 pH 值,定期检测和更换营养液 。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保持栽培环境清洁,对种子、种苗、基质和设施进行消毒,加强通风,合理控制温湿度;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手段,如使用防虫网、诱虫板,释放天敌,合理使用低毒农药等 。

智慧农业:农民的新选择

(一)智慧农业的概念与技术应用

智慧农业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它通过在农业生产现场部署各类传感节点,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环境数据,并借助无线通信网络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云平台或管理中心 。在山东肥城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利用物联网技术,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远程控制通风、遮阳、灌溉等设备 。大数据技术则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如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阶段制定精准的施肥方案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像病虫害的智能识别,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能快速准确地判断作物病虫害类型,并给出相应防治措施 。

(二)普通农民发展智慧农业的途径

普通农民发展智慧农业,可以先深入了解智慧农业的概念和相关技术,通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章、观看线上教学视频等方式,掌握基本的物联网、大数据等知识 。选择适合自己的智慧农业设备,初期可从简单设备入手,如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实时了解土壤状况,精准进行浇水施肥;安装大棚环境监测仪,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学习设备的使用方法也很关键,可向设备供应商咨询,参加专业培训课程,或向已经使用相关设备的农民请教 。还可以加入农业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合作,借助它们的技术、资金和市场渠道优势,共同发展智慧农业 。

(三)智慧农业带来的变革与机遇

智慧农业彻底变革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依靠经验和人力转变为依靠数据和智能设备,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这为普通农民带来了诸多机遇,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智能设备和自动化系统可替代大量人工劳动,且能根据精准数据进行农事操作,提高劳动效率,如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比人工灌溉更及时、精准 。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精准施肥、灌溉,减少了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农业投入成本;自动化设备减少了人工雇佣数量,降低了人工成本 。增加了收益,智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品质更高,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好价格;借助电商平台和农产品溯源系统,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

普通农民参与的建议与展望

(一)提升自身能力

普通农民若想参与高科技农业,提升自身能力是关键。农民可积极参加政府、农业院校或农业企业组织的培训课程,学习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智慧农业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了解最新的农业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政府组织了农业科技夜校,邀请专家为农民讲解智能温室的操作和管理、无土栽培的技术要点等知识,农民们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农民还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

(二)合理利用政策支持

政府为了鼓励和支持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补贴措施 。普通农民应密切关注当地政府的政策动态,了解相关政策的申请条件和流程,合理利用这些政策降低投资成本 。比如,一些地区对建设智能温室大棚给予资金补贴,对购买智慧农业设备的农民提供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适合自己的政策支持,提高参与高科技农业的成功率 。

(三)勇于尝试与创新

高科技农业为普通农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民应勇于尝试,迈出第一步 。在尝试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土地资源、资金状况、市场需求等,选择适合自己的高科技农业模式 。同时,农民还应积极创新,探索适合本地的种植、养殖方法和经营管理模式 。像一些农民在无土栽培中,创新地使用本地的废弃物作为基质原料,既降低了成本,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只有勇于尝试与创新,普通农民才能在高科技农业领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增收致富 。

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智慧农业等高科技农业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面临着技术、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困难,但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合理利用政策支持、勇于尝试与创新,普通农民完全有能力参与到高科技农业中来,实现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在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浪潮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