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尚不见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54 岁的曲耀武已稳稳坐在篆刻台前,手持刻刀,在一方青田石上精心雕琢。刻刀于方寸石料间自如游走,石屑簌簌掉落。短短不到十分钟,一枚线条古朴浑厚的朱文篆刻印章便在他手中诞生,引得一旁游客不住赞叹。技法娴熟,篆刻神速、三分钟立等可取,已成为曲师傅独门绝技。阳光透过老街,暖暖洒落在工作台上,那一道道深浅各异的刻痕,宛如在轻声诉说着他与篆刻长达 47 年的不解之缘。

“7 岁时,我捡来半截别人丢弃的小锯条,费了好大劲磨成刻刀,就拿泥疙瘩、烂瓦片当材料刻字。那时哪有什么好东西可用来练手啊?” 曲师傅微笑着回忆道,“可恰恰是这把简易至极的‘土刻刀’,引领我踏上了篆刻这条路。” 从乡村里背着家人偷偷练手的青涩少年,如今成为了龙门景区声名远扬的篆刻师,数十年来,曲师傅镌刻下十万余枚印章,让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搭乘着世界各地游客的脚步,走向五湖四海。

1971 年,曲耀武出生于洛阳龙门的一户普通农家。家境贫寒,笔墨纸砚对他而言都是奢望,更别说专业的篆刻工具了。可年幼的他,偏偏对刻章一事展现出浓厚兴趣。“那时村里有人刻章,我就整天蹲在旁边,一看就是大半天,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 曲师傅回忆往昔满是感慨。没有合适的石材,他就四处寻觅碎砖瓦和泥块当练习材料;没有刻刀,他就把捡来的半截锯条,在粗糙的石头上反复打磨,直至磨出锋利刃口,做成简易刻刀。父母起初并不支持他,觉得靠 “刻章” 难以维持生计,可他依旧背着家人,默默坚持。“刻坏一块石头,我就赶紧再找一块接着刻,哪怕刻到手指出血,都不觉得疼。” 他说,“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无论如何,我都要学会这门手艺。”图为曲师傅自创篆刻的300多枚字画闲章,每一枚都是孤品。

17 岁那年,曲耀武迎来了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他有幸拜师当地著名篆刻家、大儒孙光宇门下,自此开启系统学习篆刻艺术的征程。“师父见我对篆刻如此执着,便欣然收我为徒,悉心教我识篆字、练刀法、学章法。” 曲耀武感慨道,“也是从那时起,我才深刻领悟到,篆刻绝非简单的刻字,而是一门巧妙融合书法、雕刻、美学的综合性艺术。” 在师父严苛的指导下,他每日潜心临摹秦汉印、明清流派印,逐渐熟练掌握冲刀、切刀等各类技法,并博采众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既有北派的雄浑大气之韵,又兼具南派的细腻灵动之美。图为曲师傅的篆刻印集,每一个红色印记都是他的精品之作。

龙门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数量与日俱增。曲耀武敏锐察觉到,这里将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窗口。于是,1990 年,他果断在景区摆起篆刻摊,现场为游客刻章。“起初,外国游客看不懂汉字,我就把他们的名字刻成印章,再精心配上祥云、龙纹等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图案,他们特别喜欢。” 曲耀武笑着说,“一枚小小的印章,就这样成为他们带回国、珍藏于心的‘中国记忆’。”曲师傅的店铺满是传统文化氛围,古色古香的店铺,外观采用传统中式建筑风格,灰瓦、木梁搭配砖墙,颇具韵味。

曲师傅篆刻作品期间,不谈话、不交流,一气呵成。他专注于手中这方小小的印石,刻刀起落,碎屑轻落。在这看似简单的动作里,蕴含着深厚功力。篆刻,于方寸之地,展大千气象,匠人用双手雕琢的不仅是印石,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

从 7 岁对刻章萌生热爱,直至如今,曲师傅手中的刻刀从未停歇。他的客户极为广泛,从普通游客,到文人雅士,再到外国友人,遍布全球各地。“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有位法国游客,20 年前在我这儿刻了一枚印章,去年特意带着儿子来找我,说这枚印章早已成为他们家的传家宝。” 曲耀武笑容满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我看来,篆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承载情感的珍贵载体。” 即便声名远扬,曲师傅始终秉持着匠人的谦逊:“我不过是个专注刻章的手艺人,能通过我的作品,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就心满意足了。”图为曲师傅精心构思的篆刻作品。

摄影师李其帅介绍说:“和曲师傅结识是在13年前,那时龙门景区还没改造,一次刚游览完龙门石窟出来,在商业街巧遇曲师傅篆刻印章的铺子,他娴熟的传统手工篆刻技艺打动了我,和他攀谈后,收获了一枚属于自己的篆刻印章。”

随着年龄渐长,曲师傅最忧虑的便是篆刻技艺的传承问题。“如今的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钻研篆刻的实在太少了。” 他忍不住叹息。直到五年前,曲师傅遇见了在清华大学攻读生物科学专业的年轻人曹宜可。“第一次见到小曹是通过他的父母认识的,了解到曹宜可对艺术满怀热爱,尤其痴迷于篆刻。” 曲师傅回忆道。令他惊喜的是,这位理工科高材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超乎想象。曹宜可拜师后,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篆刻技艺,每逢暑期、年假,都不辞辛劳往返于北京和洛阳之间,只为向曲师傅请教。“生物科学是我的专业领域,但篆刻才是我的精神寄托。” 曹宜可说,“曲老师的精湛技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发誓一定要学好,并将其传承下去。” 在曲耀武的耐心指导下,曹宜可的篆刻技艺进步飞速,作品已初现大家风范。“这孩子天赋出众,又肯下苦功夫。” 曲耀武满脸欣慰,“把技艺传授给他,我打心底里放心。”图为曹宜可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夕阳缓缓西沉,龙门石窟的佛像在余晖笼罩下更显庄严肃穆。曲耀武有条不紊地收拾着刻刀,动作依旧沉稳有力。“只要我的手还能活动,我就会一直刻下去。” 他目光坚定,“每一刀落下,都是我与历史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泥瓦堆里自学成才的懵懂少年,到如今师徒二人携手传承,曲耀武用47年的执着坚守证明:真正的艺术,无惧时间磨砺;真正的匠心,定会在传承中熠熠生辉,永恒不朽 。如今,所有来龙门的游客都可以拿上旅游通关文牒来曲师傅这里免费盖章,保证不收一分钱。图为一名外地游客正手持本子,为曲师傅的篆刻作品点赞。(摄影/李其帅 编辑/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