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曹魏短命的致命伤:45年就亡国,其实是曹丕当初埋下了“四颗雷”

三国时期最强大的曹魏政权,从曹丕称帝到司马炎夺权,居然只存活了45年。这个数字让人震惊,要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父子

三国时期最强大的曹魏政权,从曹丕称帝到司马炎夺权,居然只存活了45年。

这个数字让人震惊,要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父子花了几十年时间才打下这片江山,结果还不到半个世纪就完了。

原因竟是因为曹丕当初埋下的“四颗雷”。那么,曹丕到底做了什么?

亲兄弟都不信,把自家人往死里整

公元220年,曹丕刚坐上皇位,就开始对自己的兄弟们下手了。

曹植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才华横溢,七步成诗的故事就是他的。

曹丕当太子的时候,曹植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曹操还真有过立曹植为储君的想法。

曹丕登基后,曹植的日子就难过了。曹丕先是把他从京城赶走,封到偏远的地方当个闲散王爷。

曹丕还派了专门的官员监视曹植的一举一动,曹植想见个朋友,想写首诗,都得向监视他的人报告。

曹植的封地换了好几次,每次都是越换越偏僻,越换越穷。曹丕在位六年,曹植就搬了三次家,每次搬家都是一次折腾,家产损失不说,心理上的打击更大。

曹丕对其他兄弟也不手软。曹彰是个武将,打仗勇猛,曹操在世的时候很器重他。

曹丕称帝后,曹彰被叫到京城,结果突然暴毙,死因至今是个谜。曹熊因为精神压力太大,直接自杀了。曹冲要是活着,说不定也逃不过这一劫。

曹丕这么搞,表面上是巩固皇权,实际上把曹家的根基挖空了。曹丕死后,继位的曹叡和曹芳都还年轻,朝廷里一个能拿出来用的宗室都没有。

曹操打天下的时候,曹仁、曹洪、曹休这些宗室将领可都是顶梁柱,到了曹叡这一代,宗室已经完全被边缘化了。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时才22岁。朝堂上的大权都掌握在曹真、司马懿这些外姓大臣手里。

曹叡想提拔几个宗室来制衡,结果发现能用的人根本没几个。曹丕当年种下的恶果,这时候开始显现了。

靠抢来的江山,根子就没扎稳

公元220年10月,汉献帝刘协在许昌城外的受禅台上,把传国玉玺交给了曹丕。

这场所谓的禅让仪式搞得很隆重,文武百官都到场了,曹丕还假惺惺地推辞了好几次,最后才勉为其难地接受。

这个禅让看起来很体面,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汉献帝从小就被曹操控制着,当了二十多年傀儡,现在曹操的儿子要自己当皇帝了,汉献帝能说个“不”字吗?说了也没用,不说还能保住性命。

朝廷里的大臣分成了几派。曹操时期提拔起来的那些人,比如华歆、王朗这些,早就跟曹家绑在一起了,自然举双手赞成。

一些老牌的汉朝士族,心里不情愿,但也不敢公开反对,只能装聋作哑。

还有一小部分人,比如荀彧的儿子荀顗,虽然表面上顺从,心里却别扭得很。

老百姓对这事更是一头雾水。汉朝统治了四百年,民间对汉室还是有感情的。

曹丕称帝后,洛阳城里就有人私下议论,说这是篡位。曹丕知道后,抓了几个带头的杀了,这才把风声压下去。

这种合法性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曹魏政权。曹丕自己心里也清楚,所以他拼命想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他命人编写《魏书》,里面把曹操说成是天命所归,把汉献帝禅让说成是自愿的。

曹丕还大搞祥瑞,说什么发现了白鹿、凤凰,都是上天认可他称帝的证据。

朝廷里的大臣看着这些把戏,心里都有一本账。既然曹丕能用禅让的方式夺取汉朝的江山,那别人是不是也能用同样的方式夺取曹魏的江山?

司马懿这些聪明人,早就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们知道,曹魏政权的根基不牢,只要时机成熟,照着曹丕的剧本演一遍就行了。

一个看似聪明的制度,却把权力拱手送人

曹丕称帝后,采纳了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改变东汉末年官员选拔混乱的局面,听起来挺合理的。

具体做法是,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由中正官根据人品和才能,把当地的读书人分成九个等级,朝廷再根据这个等级来任用官员。

陈群提出这个制度的时候,曹丕觉得很不错。他想着,有了这个制度,就能规范官员选拔,也能笼络士族。

曹丕确实打对了一半算盘,士族们很高兴,因为中正官基本都是士族出身,评定标准也掌握在他们手里。

问题就出在这里。中正官评定一个人的品级,主要看他的家世和门第。你家世显赫,祖上当过大官,那你天生就是上品。

你要是寒门出身,哪怕再有才华,也只能被评为下品。这就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曹操打天下的时候,用的很多人都是寒门出身,比如许褚、典韦这些猛将,还有郭嘉、程昱这些谋士。

他们靠着真本事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曹操也不在乎他们的出身。

“九品中正制”推行之后,这些人的后代就吃亏了,因为祖上不是名门望族,他们在官场上就很难有出头之日。

士族势力迅速膨胀。颍川陈氏、荥阳郑氏、河东裴氏这些大家族,牢牢把持着朝廷的要职。他们互相联姻,形成了一张严密的关系网。

你想当官?得看你跟这些士族有没有关系。你有才华?对不起,你家世不好,还是回家种田吧。

司马懿就是这个制度最大的受益者。司马家在河内是数一数二的大士族,祖上世代为官。

司马懿本人能力确实很强,但他能一步步爬上去,士族这个身份起了关键作用。

司马懿在朝中经营多年,跟各大士族都攀上了关系,这些关系在关键时刻能救他的命。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清除了曹爽集团。这场政变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士族们站在了司马懿这边。

士族们看得很清楚,司马家是他们中的一员,而曹爽只是个暴发户。选择支持谁,根本不用多想。

曹丕当年推行九品中正制,本想用制度来稳固统治,结果却把权力一点点送给了士族。等到曹芳继位的时候,朝廷已经完全被士族控制了,皇帝只是个“摆设”。

45年后,司马家照着剧本演了一遍

公元249年正月,洛阳城里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

大将军曹爽陪着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祀,太尉司马懿突然在城中发动政变,控制了皇宫和武库。

曹爽回城后发现大势已去,最后选择投降,随后被司马懿满门抄斩。

这次政变标志着司马家正式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曹芳这个皇帝完全成了“傀儡“”,朝廷大事都得司马懿说了算。这一幕是不是很眼熟?当年汉献帝不就是这样被曹操控制的吗?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接连掌权。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了曹芳,立曹髦为帝。曹髦比曹芳有骨气一些,他看不惯司马家的嚣张,公元260年居然亲自带着宫里的卫士去杀司马昭。

结果可想而知,曹髦被司马昭的手下当场刺死,这个年轻的皇帝离世的时候才20岁。

司马昭杀了皇帝,按理说这是大逆不道的罪名,但朝廷里没一个人敢站出来指责他。

大臣们装聋作哑,该上朝上朝,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这说明什么?说明曹魏政权早就空心化了,皇帝死了都没人在乎。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兵灭了蜀汉,这让他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朝廷上下都知道,司马家称帝是早晚的事。

公元265年,司马昭还没来得及称帝就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相国的位置。

同年12月,曹奂在洛阳城外的受禅台上,把传国玉玺交给了司马炎。这个受禅台,正是当年汉献帝禅让给曹丕的地方。

整个过程跟45年前曹丕受禅一模一样。

曹奂乖乖地交出了玉玺,司马炎也学着曹丕给了他一个好待遇,封他为陈留王,衣食无忧。曹奂比汉献帝命好,活到了58岁才去世。

曹魏就这样灭亡了,从公元220年到265年,整整45年。

曹丕当年埋下的那“四颗雷”,到这时候全爆了。

合法性不足的问题,让士族们对禅让夺权没有心理负担。九品中正制让士族掌握了实权,他们支持谁,谁就能当皇帝。

宗室被清洗得差不多了,曹家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反抗。这一切加在一起,导致了曹魏政权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就被接管了。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曹魏的旧臣们纷纷投靠,没有一个人为曹家说话。

曹魏的灭亡,不是因为它不够强大,而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走向这个结局。

《——【·结语·】——》

曹魏的短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丕在位那几年,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做了很多看起来正确的事情,但每一件事都在挖曹家的墙角。

历史就是这么讽刺,你怎么夺来的江山,就会怎么失去。

曹丕当年对汉献帝做了什么,45年后司马炎就对曹奂做了什么,一点都不新鲜!

信息来源:

1. 《三国志·魏书》,西晋·陈寿著

2. 《资治通鉴·魏纪》,北宋·司马光编撰

3. 《晋书·宣帝纪》,唐·房玄龄等撰

4. 《后汉书·献帝纪》,南朝宋·范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