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澳大利亚媒体爆料称,一位名叫杨恒均的澳大利亚籍华裔在中国失去联系。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杨军因涉嫌参与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已被国家安全部门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目前正在接受调查。
经过七个月的调查,杨军因涉嫌从事间谍活动被正式拘捕。值得注意的是,杨军即是西方媒体经常提及的杨恒均。

杨军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提到杨恒均,很多人就有点印象了。他以前在网上写小说,特别擅长写政治间谍题材,最有名的作品是“致命三部曲”,包括《致命弱点》《致命武器》《致命追杀》。他出事后,有人猜测书里写的内容暗指国安局长,也有人说他写得太投入,把自己都带进去了。这还真不是瞎说,他自己也承认,小说里的情节确实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
杨恒均的职业生涯相对简单,其中一个工作单位特别引人注目,就是大西洋理事会。这个机构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一家影响力巨大的智库。它最初主要研究北约,旨在加强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安全合作。

该机构的核心使命聚焦于两大方面:首先,致力于促进全球重要政策议题的对话与共识,推动政府、立法机构以及商界、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形成一致立场,从而加强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协作网络;其次,着力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一代美国领导者,推动制定有利于巩固美国在大西洋区域主导地位的战略方针。
该机构宣称自己不属于任何政党,且独立于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秉持中立立场。然而,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其研究重点显然围绕美国利益展开,而董事会成员均为政界和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能够直接左右美国政府的决策。此外,近年来,其政治捐款名单中频频出现跨国资本集团以及英国等北约成员国政府机构的身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其所谓的中立性究竟还能维持多少,值得怀疑。

这个组织与美国政府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在奥巴马执政期间,多位高级官员通过该组织进入政府核心圈,其中包括曾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苏珊·莱斯和国防部长查克·黑格尔。这些人事安排充分体现了双方之间的深度联系。
2022年7月,该组织部分成员陪同美国前国防部长埃斯珀访问台湾。在台期间,他们大肆渲染台海危机,声称美日韩将提供支持,并鼓动台湾当局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将兵役期限延长至一年以上,同时强化后备动员体系。

2023年9月,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的常规讨论环节,该组织联合国际特赦组织和人权观察,策划了一场关于“新疆人权状况”的特别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多位美国和欧洲的高级官员参与并发表讲话。大西洋理事会的负责人坎普在活动中明确表示,他们计划在人权及其他争议问题上,继续探索与中国进行透明对话的可能性。
该机构频繁针对中俄两国,其行为引发俄罗斯强烈不满。2019年7月25日,俄罗斯政府采取行动,将大西洋理事会列入"不受欢迎"的外国非政府组织名单。这一决定意味着该机构在俄境内被全面限制:禁止开展任何活动、设立分支机构、传播宣传资料,以及与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往来和财产交易。

杨恒均的问题远不止涉及大西洋理事会,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创作的间谍题材小说以及公开发表的言论。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外界对他身份和动机的质疑焦点。
所谓的“民主人士”这一群体,常常以追求民主、自由为旗号,但在实际行为中却往往偏离了这些原则。他们中的一些人,表面上高喊民主口号,实际上却可能利用这些口号来谋取个人或特定集团的利益。这种行为不仅背离了民主的初衷,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真正的民主应当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而不是被少数人用来作为工具。因此,对于这些所谓的“民主人士”,我们需要保持警惕,认清他们的真实意图,确保民主不被滥用。
那段时间,他收到了大量读者的来信,感觉像是被追捧的明星一样。许多人在读完他的小说后,都对他的写作技巧感到惊讶,觉得他怎么能把故事写得如此逼真,简直像开了挂一样。

他的背景确实引人注目。作为复旦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他直接进入外交部工作,随后在香港的私营领域发展。他自称对中国体制有深刻理解。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和知识,使他成为境外间谍机构策反的目标。
从他的言谈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被策反的原因。他多次提到,自己创作间谍小说的核心动机是表达政治立场。他认为,只有将政治思想巧妙地融入故事,才能实现自己的创作目标。
从2007年开始,他停止了小说创作,转而撰写时事评论,并且不接受任何约稿。当被问及这一转变的原因时,他解释说,中国社会不断涌现的奇异现象远超出他的预期,甚至超越了虚构的极限,这让他感到极度失望,因此决定暂停写作。关于不接受约稿,他直接指出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由于审查过于严苛,他的作品在经过严格审查后,核心思想被完全剔除,只剩下空洞的内容。他还强调,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他根本不会选择写作这条路。
他的言行透露出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赞赏与憧憬。这种倾向或许解释了他为何离开外交部后选择加入大西洋理事会,以及举家迁居澳大利亚并最终获得该国国籍的决定。

重新审视他发表的言论,有人或许认为他与那些盲目崇拜西方的所谓知识分子并无区别。然而,实际上他的行为更为严重,因为他已经被证实是一名间谍。
2024年2月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杨恒均间谍案进行了首次判决。法院认定杨恒均犯有间谍罪,判处其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没收其全部个人财产。
自杨恒均被拘留后,澳大利亚政府频繁动作,通过西方媒体大肆渲染,甚至外交部长也公开表达“担忧”。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无助于杨恒均的处境,反而让外界更加确信其有罪。

杨恒均事件不过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不少外国人士打着“友好交流”的幌子,在中国境内进行情报搜集工作。更有甚者,一些本土人员也被拉拢,成为他们的帮凶。
我们需要对杨恒均这类人保持警觉。杨恒均等人的行为和言论往往具有迷惑性,容易误导公众。他们表面上可能打着正义或自由的旗号,实则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我们必须认清他们的真实意图,避免被其表象所蒙蔽。同时,要加强对这类人物的监督,防止其利用舆论或影响力进行不当活动。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有效应对他们的潜在威胁,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别以为间谍活动只在两国关系紧张时才发生,这种想法太天真了。实际上,情报收集工作从未间断。举个例子,2015年,中国国家安全部门就逮捕了一位名叫潘婉芬的美籍越南人,她涉嫌从事损害中国国家安全的非法行为。根据调查,在1996年到1998年这段时间里,潘婉芬在中国境内为美国情报机构物色和招募间谍。这充分说明,即使在国际关系相对平稳的时期,某些国家的情报机构依然在秘密运作,持续进行针对我国的情报活动。
2021年,中国国家安全部门逮捕了美国资深间谍梁成运。他1983年赴美开餐馆,随后被美方策反。美方为其打造了虚假背景,包括英国名校学历、联合国前职员身份以及越战经历。

近年来,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美国情报部门在我国境内加大了间谍活动的力度。他们瞄准了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策反和渗透。这些行为严重威胁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在国外被迫或被骗加入间谍组织的人,应尽快联系我国驻外使领馆或国家安全部门,详细报告真实情况。只要表现出悔改态度,就不会被追责。

对于已经卷入相关活动的人,及时收手才是明智之选。根据我国《反间谍法》的相关规定,参与间谍行为者如果主动投案或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将可能获得从轻处理,甚至免于处罚;若提供特别重要的情报,还能获得相应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