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雪困高原:金秋徒步季突遭暴雪 “锁喉”

10 月 4 日的珠峰东坡,本是徒步爱好者眼中的 “黄金时节”—— 狼毒花漫山铺展成赭红地毯,冰川在晴空下折射出碎银般的

10 月 4 日的珠峰东坡,本是徒步爱好者眼中的 “黄金时节”—— 狼毒花漫山铺展成赭红地毯,冰川在晴空下折射出碎银般的光,却在午后被一场近年国庆最强暴雪骤然吞噬。

“下午三点刚扎好帐篷,冰粒就裹着风雪砸过来,能见度瞬间跌到 1 米内。” 刚从晓乌措营地撤出的摄影师董书畅,指节还泛着未褪的青白,“雨衣和硬壳冲锋衣沾雪就结冰,拉帐篷拉链得用牙咬,向导带着我们轮流铲雪,整整一夜没合眼,就怕帐篷被积雪压塌。”

这场暴雪如无形的屏障,将乌拉山口、晓乌错、汤湘等多个营地变成 “孤岛”。截至 5 日凌晨西藏蓝天救援队接报时,近千名被困者中已有多人出现失温症状:有人手脚僵硬、说话含糊,有人裹着三层睡袋仍止不住发抖;部分帐篷被积雪压出凹陷,驮运物资的牦牛陷在齐腰深的雪地里挣扎,唯一的下山通道被厚雪彻底堵死。

绝境救援:零下 30℃的 “生命通道” 攻坚战

“零下 30℃的寒风里,每挥一次铁锹都像在跟冰碴较劲。” 救援队员张勇的睫毛结着白霜,他所在的攻坚组由三方力量组成:西藏蓝天救援队携专业装备星夜驰援,当地藏族村民背着绳索、干粮徒步赶来,高山向导则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在前开路。

机械与人力在此刻拧成一股劲:铲车在主干道上碾冰破雪,履带压过积雪的声响成了被困者的 “定心丸”;无机械可达的路段,救援人员跪蹲在雪地里,用铁锹一铲一铲开辟路径,3 公里路程竟耗了 8 小时;北斗卫星终端保障着各点位通讯,搭载热成像仪的无人机在暗夜中低空盘旋,屏幕上跳动的红色热源,精准锁定着每一处被困营地。

5 辆大巴车连夜向嘎玛沟挺进,虽因路况仅能抵达沟底,却搭建起 “空中 + 地面” 的救援生命线 —— 通过对讲机,救援人员一遍遍告知被困者 “保持体力、加固帐篷”,并标记出安全转移路线。截至 6 日上午,珠峰大本营 60-80 人、嘎玛沟 300 余名游客全部安全撤离至曲当镇,350 名首批获救者在临时安置点喝上了热粥,裹上了厚棉被。

生死防线:与失温赛跑的 “科学救援课”

“高原失温是‘隐形杀手’,核心体温低于 35℃就可能危及生命。” 救援现场,医护人员李娟跪坐在雪地里,将失温者轻轻裹进两层保温毯,只露出口鼻。她一边用温毛巾擦拭患者额头,一边解释:“不能揉搓四肢,那会让冰冷血液涌向心脏;也不能喂酒精,只会加速热量流失,必须先护住头、胸、腹核心部位,再喂温糖水补充能量。”

亲历者孙先生的朋友就险些遇险:“帐篷被积雪压变形后,我们 6 个人挤到大帐篷里,背靠背抱团取暖,天亮时发现有人已经说不出完整的话,幸好救援人员及时赶到。” 而高山向导小鸣因提前关注到气象预警,10 月 4 日一早就带队下撤,成功避开险情 —— 他留在营地的两名队员,却遭遇了帐篷被埋的惊魂时刻。

警示:热门徒步线的 “安全必修课”

这场险情也暴露了高海拔徒步的多重隐忧:气象数据显示,近五年珠峰东坡国庆期间异常暴雪频率较此前上升 40%,传统登山季气候规律被打破;嘎玛沟等区域的避难设施仍显不足,部分营地缺乏防风防雪加固设计;尽管景区 4 日 17 时紧急发布关园通知,但仍有徒步者未备足抗寒装备,甚至未携带卫星通讯设备。

“专业准备比‘勇气’更重要。” 从事高山向导 12 年的扎西平措建议,高海拔徒步需备零下 20℃以上睡袋、防风雪帐篷和卫星电话,出发前要跟紧气象预警,遇雪情第一时间加固帐篷、开挖排水沟。目前,景区已通过官方渠道呼吁未出发者暂停行程,并开通专项退票通道,相关后续保障仍在推进中。

6 日清晨的曲当镇,雪后天晴。首批获救者中,有人下车后捧着融化的雪水贴在脸颊,有人对着远处的雪山深深鞠躬 —— 这场跨越 48 小时的救援,不仅守住了生命,更给每一位亲历者、每一位户外爱好者上了一课:在自然伟力面前,敬畏心与准备力,才是最可靠的 “护身符”。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