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首例AI造谣处罚:从拘10天罚5000开始 ,我们该信谁?

前几天刷到一个新闻: “老人状告三子女拒付赡养费,法院各罚五万”。 标题有戏、情节完整、甚至还配了“判决书”。我差点也信

前几天刷到一个新闻: “老人状告三子女拒付赡养费,法院各罚五万”。 标题有戏、情节完整、甚至还配了“判决书”。我差点也信了。 结果呢?假的,全是AI编的。 连那枚“法院公章”,都是AI画的。

这位安徽省临泉县城关街道范某某,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所造谣,最终被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0元——这是全国首例AI造假社会新闻处罚。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问: “AI写东西这么真,我们以后还怎么信?”

一、假的太真,真的太难

过去造谣,要动脑、要编故事。 现在造谣,不用编剧、不用排版,一个指令就能生成“逼真的判决书”。 它引用法律条文、模仿官方格式、甚至有二维码。 这种“高仿真”的谣言,不仅骗点击,也在一点点摧毁我们的信任体系。

那种感觉就像是: 有人往社会的“水井”里滴了一滴墨—— 原本清澈的公共信任,一点点变浑。

二、则谣言,引发的真实伤害

造假者可能只是想博流量,但现实中,已经有人为此买单。 广东某养老院,家属因为看到那条假新闻,开始质疑院方是否克扣老人钱; 江苏有人模仿“假判决书”去投诉政府; 甚至有位与“新闻主角同名”的老人,被无辜骚扰。

你看—— AI编造的故事,害的却是真实的人。

三、当流量变现,真相被贩卖

说到底,这不是AI的错,而是人心太急。 有人看到AI能“写”,就想着: “我能不能写个爆款,赚个热度?” 但热度的火,一旦烧到公共信任的屋顶,就不是一盏灯,而是一场火。

一句古话说得好:

“言为心声,声可载道,也可伤人。”

AI只是放大镜,放大了人的良知,也放大了人的贪欲。 当“假”成了流量的捷径,“真”就成了需要勇气的选择。

四、我们都生活在“真假难辨”的时代

有人说,现在最大的恐惧不是信息太多,而是—— “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条是真的。”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一切: 怀疑图片、怀疑视频、怀疑新闻,甚至怀疑朋友的转发。

一个社会若连“信任”都要验证,那真相,也就成了一种奢侈品。

五、 真相,是最贵也最值的东西

其实,监管介入,是一件好事。 因为惩戒不是为了压制,而是为了提醒: 技术的力量,应该被良知引导。

AI能写诗、能绘画、能帮助人,但它不能替人担当道义。 科技的“进步”,如果没有边界,也可能变成倒退。

“人类最该进化的,不是智能,而是良心。”

六、写在最后

这件事让我想起一句话: “造谣一念起,万民皆受苦。” 当真相也要靠“防伪码”才能自证清白,也许是该停下脚步问一问—— 我们究竟想让AI服务人,还是让人沦为流量的素材?

或许,未来的信息世界,不缺“聪明的人”, 但一定需要更多——愿意说真话的人。

原创作者 | 欧阳晴风、版权所有 | 克网中国(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