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3月清晨,阳光透过窗棂,在红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八十多岁的王震将军习惯性地坐在桌前,指尖抚过案头整齐的文件,目光落在助手刚递来的一封邮件上。
信封上 “湖北” 字样的邮戳格外醒目,落款处 “马兴” 二字,像一把钥匙陡然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这位曾在三五九旅并肩作战的老部下,自解放后转业返回湖北工作,彼此已近四十载未曾联络。
王震的指节因微微用力而泛白,急切地拆开信封,原以为会是老战友叙旧的家常,字里行间的内容却让他瞬间绷紧了神经。
这封信无关寒暄,字字都浸透着焦灼的求救意味。
求救的并非写信人马兴,而是一位名叫廖复初的湖北老人,信中反复提及的 “一千担粮食”,更让将军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烽火连天的岁月。

信里详细诉说着廖复初的境遇:这位昔日环潭镇的望族之后,虽家境优渥却从未恃强凌弱,反倒常以余财周济邻里,在当地有着极好的口碑。
1951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写了他的人生,因被揭发涉及旧时代的身份问题,廖复初被判处无期徒刑,从此身陷囹圄。
直到 1990 年 6 月,因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年近古稀的廖复初才重获自由。
可出狱后的日子并未迎来转机,背负的罪名让他成了没有户籍的 “黑户”,不仅无法与离散的家人团聚,就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系。
为了洗清冤屈,廖复初曾无数次整理材料,陈述当年家族为三五九旅捐赠千担粮食的往事,试图证明自己对革命的贡献。
可当年部队匆忙转战,那张由地方同志写下的借条早已遗失,唯一能佐证此事的经办人也已离世,他的申诉一次次石沉大海。
就在近乎绝望之际,廖复初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马兴撰写的《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文中隐约提及环潭镇百姓相助的细节,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
他循着线索找到马兴的住处,将这位老战士当作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马兴听闻来访者是廖复初,当即起身相迎,热情得如同接待自家亲人。

得知廖家数十年的坎坷遭遇,这位家境本不宽裕的老党员,当即从微薄的积蓄里拿出钱来接济,又连夜写下这封给老首长的信。
他在信中恳切地写道:“廖家当年倾囊相助,救了咱全旅战士的命,如今恩人蒙冤,咱不能不管。”
王震将信反复读了三遍,胸口因激动而起伏,当即拨通了湖北当地政府的电话,以亲历者的身份证实:1946 年初,三五九旅确实在环潭镇接受过廖家的粮食援助,这份恩情部队从未忘记。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不敢怠慢,立即启动复核程序。
当年深秋,应城法院的无罪判决书送到了廖复初手中,撤销了 1951 年的原判,民政部门也依法给予了相应补偿,老人终于恢复了正常的公民身份。
王震坐在桌前,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思绪在现实与过往间不断穿梭,四十五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愈发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1945 年秋,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与广岛、长崎的核爆,让日本侵略者加速了溃败的脚步,中国抗日战争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
举国欢庆之际,国民党当局却在暗中酝酿着新的阴谋。
蒋介石表面上致电延安,提议举行和平谈判,实则早已密令部队向解放区集结,妄图以武力夺取胜利果实。

1945 年 8 月,短短一月内,三封措辞 “恳切” 的电报接连送达延安,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共商国是。
明眼人都能看穿这其中的圈套:若毛泽东拒绝前往,国民党便可以 “共产党蓄意破坏和平” 为由发动内战;若贸然赴约,身处国民党控制的重庆,安危更是难以预料。
经过周密考量,8 月 28 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毅然飞赴重庆,开启了那场举世瞩目的谈判。
四十三天后,《双十协定》正式签署,可这份和平协议终究没能约束住蒋介石的野心。
他利用谈判争取的时间,疯狂扩充兵力、调配武器,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1946 年 6 月,蒋介石认为时机成熟,单方面撕毁协定,调集三十六万装备精良的大军,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
彼时,中原解放军总兵力尚不足六万,双方兵力悬殊超过六倍,装备上的差距更是天差地别 —— 国民党军队配备美式火炮与坦克,而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多是步枪加刺刀,不少人还穿着单衣作战。
时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的王震,奉命率领三五九旅坚守防线,凭借灵活的战术与顽强的意志,在枣阳、唐河等地接连击退敌军进攻。
尽管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士气日渐低落,但一个致命的难题却摆在了三五九旅面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正当部队准备乘胜追击时,粮草短缺的困境如同巨石般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连续作战的战士们早已疲惫不堪,王震决定先率部转移至随县洛阳店休整,待补充给养后再图战机。
可天公不作美,一场罕见的暴雪席卷鄂北,封堵了所有通往后方的道路,原定的补给车队彻底失联。
前有敌军封锁,后无粮草支援,战士们随身携带的口粮已不足三日,有的战士甚至开始挖野菜充饥。
旅部紧急召开会议,昏暗的油灯下,各级指挥员眉头紧锁。
王震一拳砸在桌上:“战士们在前线拼命,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请地方同志协助筹措军粮,这事刻不容缓!”
旅长郭鹏与政委王恩茂当即起身领命,冒着风雪找到了中共鄂北行署专员李实。
听完部队的困境,李实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一定为部队筹到粮食!”
可走出旅部驻地,凛冽的寒风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他心里清楚,这承诺背后是何等艰巨的任务。
李实连夜召集工作人员商议,很快梳理出两条思路。
第一条是前往周边城镇采购,可国民党早已实施粮食管制,城镇里的粮店要么被军方接管,要么哄抬物价,一斤米的价格堪比战前的三倍,且一旦暴露身份,极有可能遭遇伏击。
第二条路是向乡村农户征集,可这数九寒冬,普通百姓自家的存粮仅够过冬,即便挨家挨户筹措,也凑不齐数千人的口粮。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有人轻声提议:“环潭镇的廖家是当地首富,或许他们有余粮。”
这句话点醒了李实,他早有耳闻,廖家世代居住环潭,凭借占据交通要道的优势经营盐务与杂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更难得的是,这家人素有侠义心肠,抗战期间就曾多次捐款捐物支持前线。
不过廖家毕竟是旧式家族,家中甚至有自保的武装力量,在国共关系如此紧张的时刻,他们是否愿意冒险相助?
会不会提出难以接受的条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