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28日,冀东油田陆上油田作业区今年已成功"唤醒"35口长停井,阶段增油2250吨。其中,"沉睡"27年的庙25井经系统治理后,初期日产油达3.05吨,成为这场"唤醒行动"的典型案例。这些数字背后,是老油田对地下资源的深度挖掘,更是传统能源行业向精细化管理转型的生动实践。

老油田的"资源账":地下藏着多少"未被唤醒的潜力"?
对于开发30余年的冀东油田而言,主力区块虽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但地下仍存有大量因长期停采而"赋闲"的长停井。这些井因井筒堵塞、储层物性变化或早期技术限制等原因关停,并非真正"无油可采",而是像蒙尘的珍珠,等待被重新激活。
长停井治理并非简单的"重启",而是对地下资源的二次开发。作业区技术团队认为,这些井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产量,更在于其对老油田采收率的提升空间——每恢复一口井,就意味着对地下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知,对开发方案的再优化。
从"粗放"到"精准":用"六个维度"给长停井"把脉"
唤醒长停井的第一步,是打破"一刀切"的治理模式。面对数量庞大的长停井,作业区技术团队建立起涵盖油藏属性、增产潜力、恢复难度、措施有效率、工艺可行性和投入产出6个维度的评估体系,为每口井绘制"潜力画像"。
他们结合区块油藏特征,以"控制程度高、采出程度低、效益优、难度小"为优先原则,筛选出最具治理价值的35口井,并为每口井定制"一井一策"方案。例如,针对井筒堵塞的井采用修复技术,针对储层剩余油富集的井实施侧钻挖潜,针对产液能力不足的井开展回采提液......这种精准施策的模式,让有限的技术和资金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效益为"尺":让每一滴油都"算得清、划得来"
长停井治理的核心是效益导向。作业区建立"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将地下剩余油预测、井筒修复成本、地面流程优化、管理效率提升等环节纳入评估,确保每口井的治理投入与产出相匹配。
以庙25井为例,技术团队通过分析其历史生产数据和储层特性,确认其具备复产潜力后,采用新型侧钻工具精准定位未枯竭油层,最终以合理成本实现复产。这种"先算账、再施工"的思路,避免了盲目投入,让每一分治理资金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能。
从"唤醒"到"赋能":老油田的"第二春"意味着什么?
35口长停井的成功复产,不仅是2250吨原油的增量,更折射出老油田开发理念的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经验驱动"转向"精准驱动"。这种转变,为国内同类老油田提供了可复制的"冀东经验":通过精细化评估、精准化施策、效益化评价,那些曾被贴上"低效"标签的资源,终能重获新生。
在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冀东油田的实践证明:老油田不是"夕阳产业",而是充满潜力的"创新试验田"。当传统能源开发与精细化思维深度融合,地下"沉睡的资源"终将在新时代的奋斗中,为国家能源安全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