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老张和老李是同一个单位的老同事,去年一起退休。可领退休金时,老张每月能拿7000多,老李却只有3000出头。两人工龄差不多,为啥差这么多?一问才知道,关键就在职称!老张退休前评上了副高职称,老李却一直没参评。这下可把老李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当年就该把职称评上去!"

这事儿真不是个例。我特意找了在社保局工作的朋友打听,他给我看了组数据:同样是30年工龄的企业退休人员,没职称的普遍拿2500-3500元;有初级职称的能多拿1000左右;中级职称的直奔5000元去了;要是评上副高,7000元打底;正高职称的更是能拿到近万元。这差距,简直比上班时的工资差距还吓人!

小王在事业单位当会计,今年刚满30岁。前几年总觉得"评职称太麻烦",年年放弃参评机会。上个月聚餐时听说同事评上中级后,公积金和社保缴费基数都涨了一截,退休金能多拿近2000元,这才着急忙慌地开始准备材料。"以前觉得职称就是个名头,现在才知道跟真金白银挂钩啊!"小王懊悔地说。

其实很多人跟小王一样,对职称的认识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职称就是张纸,没啥实际用处"
真相是:职称直接关联社保缴费基数!职称越高,单位给你交的养老保险越多,个人账户积累就越厚。就像往存钱罐里放钱,别人每次放十块,你每次放二十,几十年下来能一样吗?
误区二:"等快退休再评也来得及"
大错特错!养老金计算要看累计缴费指数,就像煮汤要慢火熬,临时抱佛脚加再多料也不入味。我表姐45岁才评上中级,虽然工资涨了,但比起那些35岁就评上的同事,退休金还是少了一截。

误区三:"民营企业不用管职称"
现在不少民企也实行职称与薪酬挂钩了。朋友在电商公司当设计总监,去年评上高级工程师后,公司马上给他涨了15%工资,社保缴费基数水涨船高。老板私下跟他说:"以后退休你就知道好处了。"
总之,评职称就像给未来的自己存钱。别等到像老李那样看着别人领高额退休金时才后悔,趁现在行动起来,该准备的准备,该考试的考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