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除了微小病变(MCD)、膜性肾病(MN)与IgA肾病(IgAN)之外,局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确诊必须肾穿刺。FSGS的病理特征为:部分肾小球(局灶)或毛细血管袢(节段)发生硬化,电镜下可见足细胞损伤。关于FSGF,它是一种以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其中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患者会有大量蛋白尿与低血清白蛋白同时出现。另外,FSGS的血尿发生率为75%、高血压发生率为50%、确诊时肾功能已经下降的发生率为30%。无论是蛋白尿表现还是肾病综合征表现,若不能将尿蛋白降下来,患者更容易进展为肾衰竭与尿毒症。虽然也有继发性FSGS,但是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原发性FSGS。

虽然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抑制剂(即沙坦/普利类药物,如缬沙坦与培朵普利等)、钠-葡萄糖协同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即列净类药物,如达格列净等)、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等)、各种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及环磷酰胺等)及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等多种药物与治疗方案,但是要么疗效不尽如人意要么毒副作用太大。因此,总希望有更新药物或更好方案应用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的治疗,以获得满意且副作用小的疗效。

近日,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与NephroNet临床试验联盟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是关于DUPLEX的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作为一种非免疫抑制性的双重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DEARA),司帕生坦(sparsentan,SPAR)可使通常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治疗组”患者的尿蛋白持续降低,与使用厄贝沙坦的“对照组”进行比较,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108周内,“治疗组”184例患者使用司帕生坦每天800mg及“对照组”187例患者使用厄贝沙坦每天300mg,尿蛋白部分缓解(指的是尿蛋白与肌酐比值≤1.5g/g且较基线降低>40%)率分别为64.7%与43.9%,完全缓解(指的是尿蛋白与肌酐比值<0.3g/g)率分别为18.5%与7.5%。而且还发现,使用司帕生坦的“治疗组”比使用厄贝沙坦的“对照组”更早起效,同时使用司帕生坦的“治疗组”总体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问题(毒副作用)。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无论是部分缓解率还是完全缓解率,司帕生坦均好于厄贝沙坦,而且司帕生坦比厄贝沙坦更快起效,以及司帕生坦比厄贝沙坦进展为肾衰竭的风险更小,从而支持了司帕生坦比厄贝沙坦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患者更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今日头条》首发文章,72小时后以《肾为先》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与《百度》上发布。文章为周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