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夏至到,有哪些习俗?老话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是啥讲究?

6月21日,便是夏至节气。夏至到,意味着北半球迎来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达15小

6月21日,便是夏至节气。

夏至到,意味着北半球迎来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越长。

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达15小时,而往北到黑龙江漠河,白昼可达17小时以上。往南到杭州约为14小时,海口约13小时。

而在这一天过后,太阳开始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的日照时间逐渐变短,直到冬至白昼变得最短、黑夜最长。

一、夏至,阴阳转换的“临界点”

在民间,夏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不仅根据其来确定三伏的到来,更将其视为一个关乎年景丰歉、调整生活节奏的关键节点。

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这天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法中带“庚”的日子,如庚子、庚寅等),便是初伏(头伏)的开始。

古人深谙“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道理。夏至是阳气达到鼎盛、白昼最长的顶点,同时也标志着阴气初生、白昼渐短的转折。

写到此,可能有人会有疑惑。夏至后阳气逐渐由盛转衰,而全年最热的三伏天,为什么却出现在夏至后呢?

其实很好理解。这主要是因为,夏至后地表热量仍在积累,到了三伏天时,才是热量最大的时候,尽管表层上看,夏至后阳气逐渐由盛转衰。

也为此,在民间有“夏至一阴生,养生宜静养”的说法。

夏至后,起居上更强调“养阳防寒”与“清心祛暑”并重,既要避免午间烈日的暴晒,防止过度耗散阳气,也要注意不要过于贪凉,尤其避免汗出当风、过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

二、夏至物语

夏至时节的物候现象,也被视为重要的农事和生活参考。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什么意思呢?

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角朝前生,属阳兽,夏至阳气达顶峰后,鹿角开始脱落,阴气始生。

如今在广西地区,麋鹿比较少见,但是关于“阳气至极”的信号,我们可以从水牛身上找到一些共性。夏至前后,田间劳作的老水牛,最喜欢长时间泡在泥塘或溪流里,只露出鼻孔和弯弯的犄角。

农人们常说:“牛泡塘,夏至到,日头毒得似火烧。”水牛这贪凉避暑的本能反应,其实也是一种夏至“物语”。那对常常沾满泥浆的弯角,仿佛也在诉说着天地间阳气的鼎盛与微妙的变化。

二候蝉始鸣:雄蝉感知到了阴气的萌动,鼓翼而鸣,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炎热夏季的到来。

在广西乡下,蝉鸣是夏至最热闹的背景音,尤其在山林茂密的乡下,从五月中下旬开始,夏至时节,更是达到了高潮。

老人们常常听着蝉鸣估算时辰,念叨着“蝉叫最凶时,日头正当顶”,提醒着该早点收工避暑了。

小孩们则一般会在晚上去树下捡拾刚蜕下的“蝉蜕”(中药材),尤其是下雨过后的晚上。对很多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来说,这是童年的美好记忆。

即便生活在城市,我们也时而能在树枝上听到蝉的叫声,尤其是午后小憩时,常常能听到“吱吱吱——”的长鸣,和电扇的响声,一同奏响夏季的篇章。

三候半夏生:喜阴的药草半夏开始生长,在湿热中孕育清凉。

广西湿热多雨,田埂边、沟渠旁、林下阴湿处,半夏这种顶着三片小叶子的草药,在夏至前后确实悄然冒头,长得正旺。

在一些农村地区,上了年纪的采药人或是懂得些草药的农妇,会在这个时节去采集半夏的块茎。半夏块茎有毒,但经过复杂的炮制(如反复浸泡、蒸煮)可以入药。

三、夏至有哪些习俗?

1.吃面

夏至到,民间有不少的习俗讲究,比如吃面。民间老话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就形象地道出了夏至吃面的传统。

这里的“一线”,指古代妇女针线活中一根线的长度(约1米),喻指每日白昼缩减的时长。夏至吃了面,白天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变短了。

夏至吃面的传统,主要在北方地区,因为这时正好是北方麦收结束的时候,吃面有“尝新麦”的仪式象征。

此外,面条形态绵长,也可以理解为与夏至“最长白昼”呼应,而食面则有隐喻“缩短日光”的意思。

在广西地区,人们一般吃粉,比如老友粉、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玉林生料粉、宾阳酸粉等。

广西是“粉的王国”,夏至时节,一碗清爽开胃的米粉,配上黄瓜丝、豆芽、酸笋、花生碎、紫苏等时令配菜,瞬间唤醒味蕾,消解暑气,是真正的“接地气的夏至面”。

2.吃荔枝、狗肉

在南方一些地区,夏至有吃狗肉和荔枝的习俗。

民间老话说“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致意思是,在夏至这一天,吃了狗肉,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即便刮西风北风都得绕开。比喻人的身体健康,生病少。

不过,如今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夏至吃狗肉的习俗逐渐淡化。

3.祭神祀祖

早在古代,夏至已是重要祭祀日。《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朝廷举行祭神仪式,祈求消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此时恰逢新麦登场,百姓用新麦制成面食祭神祀祖,这一习俗便代代相传。

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习俗和吃法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