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子人的灵机一动——《全面失控:突袭51区》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全面失控:突袭51区》。
片名Trainwreck: Storm Area 51(2025)。

《全面失控》(Trainwreck)是Netflix出品的系列纪录片,拍摄的都是当代社会中那些因人为失误、系统失灵或群体狂热而引发的知名公共事件,通过细致的回溯和多角度呈现,来探讨“灾难”为何会发生以及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系列名“全面失控”点明了核心,这些事件都是从一个小小的起点,像滚雪球一样演变成一场巨大的混乱或灾难,其中会涉及技术故障、人为欺骗、制度漏洞、群体心理或媒体的推波助澜。
比如《全面失控:气球男孩》里,父亲声称儿子登上自制飞行器升空,引发大规模救援,后被指控为骗局。《全面失控:特大号邮轮危机》里,豪华游轮因火灾断电,数千乘客被困海上,面临卫生系统崩溃等噩梦般处境。《全面失控:私家侦探妈妈》里,一档计划中的真人秀围绕“妈妈侦探”展开,背后却牵扯出犯罪活动。

这个系列就是当代社会各种奇葩灾难和闹剧的视觉档案,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信息量,但并不会有太多深度的思考,毕竟这个系列本身也是在消费这些奇葩灾难闹剧。
今天聊的《突袭51区》更像是一出闹剧,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荒诞底色。纪录片重现了2019年那场号称要“冲进51区找外星人”的网络狂欢,整场行为从玩笑失控、到虚拟侵入现实,最终变成了一场根本没有发生的“灾难”却消耗了整个社会成本。

一切始于一个无聊的年轻人马蒂·罗伯茨(Matty Roberts),他当时20岁,在加州一家商场电子烟柜台工作。
整天没什么客人,他就刷手机、看meme图、听播客。某天他听到乔·罗根(Joe Rogan)节目中谈到51区藏有外星科技,一时兴起,用他那个只有40个粉丝的Facebook垃圾话账号创建了一个活动#突袭51区,毕竟他们没法一枪打死我们所有人。
活动时间定在2019年9月20日凌晨3点。他加上一句动漫梗“如果我们都用火影跑,子弹就打不中我们。”

他以为没人会当真。结果他错了。
第二天早上,上千人点了“参加”。几天之后,这个数字变成几百万。TikTok上出现无数视频,媒体开始报道,网红纷纷转发。一场原本属于亚文化圈层的戏谑,滚雪球般演变成席卷全球的互联网奇观。
这个奇观才是《突袭51区》的起点。

导演杰克·麦金尼斯(Jack MacInnes)并没有把这部电影做成简单的新闻切片,而是采取了多线叙事。
一边是马蒂本人从懵懂、窃喜、到被FBI找上门后的惊慌;一边是内华达州雷切尔小镇(Rachel)居民的措手不及;另一边则是美国空军如临大敌、调兵遣将、甚至拟定开枪预案的全程跟踪。
电影不断切换于这些视角之间,形成一种近乎荒诞的对照,一方是乐子人狂欢,一方是现实世界中必须承担后果的普通人,一方是空军严阵以待。

乐子人不必多说,都是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哪怕几百万人点了参加,真正会去现场的肯定也寥寥无几。
而真实世界就不一样了,雷切尔小镇只有50个居民。康妮·韦斯特(Connie West)经营着那里唯一的汽车旅馆“小外星人客栈”(Little A'Le'Inn)。一开始她兴奋不已,电话被打爆,露营位被订光,她以为商机来了。但很快她发现,事情远非一场派对那么简单。
居民约尔格·阿努(Joerg Arnu)组织反对行动,他认为这群外来者可能毁掉小镇。县政府开会投票,竟然同意活动举办。不是因为他们支持,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就算禁止,人也照样会来。
美军则不能当这个是个乐子,甚至表示“已准备好使用致命武力。”反恐中心介入、警长办公室全员戒备、花费近1100万美元部署安防。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应对一个电子烟店员在床上刷手机时编出来的乐子。
看到片尾说美军此次行动损失1100万美元,我才是真的乐了。报出1100万的账真是鬼扯,不知道史密斯专员又赚了多少。

它看似在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但在这个时代,一个足够好笑、足够具有传播力的梗,可以轻易地穿透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并迫使整个真实世界为它买单。一个网络破梗都能掀起这样的波澜,蓄意为之的颜革更不得了,这也算是老美被自己反噬了一把。
电影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细节。马蒂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我本来以为就40个人会看到。”而他的母亲在一旁神色忧虑:“我让他赶紧删掉,他说没事,反正只是个笑话。”
马蒂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无辜的捣蛋者”,他并非恶意,却制造了巨大的混乱。他想赚钱,但最后只通过卖T恤赚了1700美元。他一度被捧成网红,事件过后又回到商场柜台。互联网的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而他只是被冲刷过的一粒沙子。

雷切尔的居民也是如此。康妮最初想大赚一笔,结果发现自己垫付了10万美元却无人补偿。
她后来起诉活动推广人,胜诉获赔340万,对方却直接说“我一分都不会给”。
这些普通人被卷进一场他们完全不理解的游戏中,而游戏规则由算法和群体情绪决定,既没有逻辑,也不讲道理,只有一地鸡毛。

影片的叙事结构略显冗长,两集的容量其实有些勉强。
毕竟真正抵达51区门口的人只有几百人,他们做了几下火影跑的动作、拍了几段视频、喊了几句口号就散了。
没有冲突,没有外星人,没有开枪。一场预计350万人参与的“突袭”,变成了一场沙漠里的音乐节和拉斯维加斯的主题派对。
参与者很清醒,“大家其实都知道是来玩的,谁真的想死?”


坏人绞尽脑汁不如蠢人灵机一动。
互联网时代不仅仅意味着信息自由、表达解放、连接万物,也意味着一个普通的愚蠢念头可能被无限放大,最终消耗真实世界的资源、引发真实的恐惧、甚至改变普通人的人生。而这过程中没有坏人,只有一群漫不经心的玩家、一群过度反应的机构、一群试图从混乱中捞点好处的机会主义者、以及一个再也分不清笑话与真相的舆论场。
《突袭51区》的价值就在于这场“什么都没有发生”的结局。
我们没看到51区到底有没有外星人,但是看到了一个轻易点赞、转发、跟风、起哄的我们,一个以为躲在屏幕后面就不需要负责的我们,一个正在用梗图和解构消解一切严肃事物的我们。

当笑话成为力量,
愚蠢也撼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