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高考地理陕晋宁青卷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全国第五批高考改革目标要求,创新命题思路,优化试题结构,通过贴近实际的案例情境、新颖开放的设问方式,系统考查学生学科知识和综合素养,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效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总体上看,试题难度适中,信度、效度、区分度基本稳定,符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一、紧扣时代主题,突出地理教育重要意义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试题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考核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重视思想政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例如,第16题的长岛国际零碳岛案例印刻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第19题对秦岭和合南北地理意义的论证厚植家国情怀,寄予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美好期盼。
2.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检验地理教育,通篇融入新发展理念,着眼高质量发展,瞄准新质生产力等战略前沿。例如,第1~3题保山咖啡的成功经验展示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第9~10题“小田”变“大田”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典型代表。第16题以长岛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范本。第18题则通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呼应党和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政策取向。
3.心怀未来拓展全球视野
当下,气候变暖趋势延续,世界格局变乱交织,全球化浪潮里的中国,需要坚定开放步履,更需要新一代青年的远望。例如,第4~5题硅材料贸易揭示近年国际经贸合作的变化,要求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用地理知识连通五湖四海、统筹发展和安全。第13~15题透过北极圈内大科伯克沙地萎缩,反映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勉励学生深挖问题根源,解答人类共同课题。
4.扎实深入践行高考改革
试题贴合“新高考”命题要求,沿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构型,但数量组合、分值、设问风格有一定改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较此前增加,考查覆盖面更广。非选择题在保留推断规律、分析原因、解读意义等题型的基础上,出现更为灵活的设问,逐渐向找到方法、提出建议、理解论述等题型侧重,切入生活,但不失较强的学术性。
二、强化知行合一,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赓续人地协调观,倡导绿色转型
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阐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彰显地理学科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的主导地位。例如,第13~15题的大科伯克沙地生态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极度敏感,命题蕴含对其前景的隐忧。第16题围绕长岛在增碳汇、减碳排领域的探索,为以低碳零碳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指引。
2.应用综合思维,探求原理精髓
学科融合方兴未艾,地理凭借其综合属性,在统摄各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具有独特优势,基于综合思维的教学评价,是鉴定知识技能广度和深度的高效途径。例如,第11~12题讲述阿尔卑斯山脉勒奇山谷的一次极端天气过程,涉及地理位置、地势地形、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等诸多板块的综合考查。第17题探究波德平原帕里索夫湖末次间冰期演化过程,要求学生一体化运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全面领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完善区域认知,把握发展规律
区域是融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单元,是概括和解释空间的基本方法,试题要求学生形成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例如,第6~8题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太湖流域的城镇变迁,考查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区位条件等方面的区域地理知识。第19题对秦岭划分区域情况进行探讨,契合属地,给学生以亲切感,从身边出发辨识区域空间的定位、特征及联系。
4.锤炼地理实践力,解决实际问题
取材现实社会,模拟现场踏勘调查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研究,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处理具体问题,测验学生地理实践与探究能力。例如,第18题组织社区养老情况调查并提出养老服务驿站布局的建议,实则将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等城乡规划专业内容纳入试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跳脱课本局限,在实际工作生活场景下及时有效调动地理学科素养。
三、创新驱动赋能,激发教学研究前瞻思考1.从着重考查要点向创设问题情境转变
考法方面,“新高考”命题尚处于探索性试验阶段,初步呈现“入场”难度低但选拔性增强的特点,昭示再选科目与志愿方向的关联。未来命题中,或逐步消弭依赖死记硬背的采分点,鼓励在问题情境下务实发散作答,实现知识结构考查去中心化,进一步打破原有文理分科藩篱,回归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主要功用。
2.从总结概念范式向塑造思维意识转变
教法方面,对标改革方向,教师对教材重点、试题难点的提炼总结更为困难,“划重点”和“押题”效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必须长期积累、联系实际得到的思维和意识。传统地理课堂体系解构,要求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演示法等开展常规教学之外,提高实习法、情境教学法等权重,借助海量案例内化知识、活化思维。
3.从套用答题模板向理解知识本质转变
学法方面,惯用要素记忆依然有效,但伴随小切口、开放性问题增多,要素的作用或由答题模板调整为学习路径,仅凭作答技巧应试的学生将深感无力。“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应更加注重理解知识本质、悟透应用方法,纵向长期积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横向融通其他学科知识体系,热爱生活,关注新闻,把地理知识用在平常。
4.从抢分逐名内卷向淬炼实践人才转变
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方面,需准确研判“3+1+2”改革深层次目的,特别是作为再选科目的地理学科发展动向,即统筹普惠教育与筛选人才,将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做深做实,同时把集天赋、兴趣志愿、探索精神、优质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学生挑选出来。唯分数论与功利价值导向的大潮正在退去,要尊重客观规律,创新教育理念,立足生动实践耐心高质量育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雄才栋梁。
(朱昊楠地理教师工作室原创教研成果,新媒体矩阵寰宇笔记独家发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摘录、洗稿,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如需合作,请与我团队联系以获得授权。文内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