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1982年的四川巴中,有个叫张清安的乡村大叔,干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荒唐事——他居然在村里自封皇帝,登基称帝了!
你没听错,不是唱戏,不是拍电影,是实实在在摆开阵仗,建“国号”、刻“玉玺”、封“百官”,甚至还组建了一支七十人的“禁卫军”。更离谱的是,他还要册封早已去世的蒋介石为“威国王”……这剧情,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那么,这个张清安到底是什么人?他又是怎么把一场“称帝闹剧”从梦想照进现实的?别急,咱们今天就好好唠一唠这个中国现代史上最“野”的农民皇帝梦。
张清安,四川巴中本地人,年轻时读过几天私塾,能写毛笔字,还会点儿医术,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但他心思活络,不甘平凡——早年在国民党军队当过兵,后来因为作风问题溜回老家,在卫生院混了个差事。
按理说,有手艺、有工作,好好过日子不行吗?可他不。他迷上了算命和迷信,整天神神叨叨,最后连工作都搞丢了。丢了工作之后,他不但没收敛,反而更沉迷于什么《五公经》《封神榜》这类带预言性质的古书,整天幻想自己是“真命天子”,就等着“天命所归”的那一天。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妄想家。
1982年初,他在巴中阴灵山碰上了一个叫廖桂堂的人。廖同志之前因为贪污被开除,正处在人生低谷,情绪低迷、三餐不继。张清安一看:哎呦,这不是送上门的“开国功臣”吗?
于是他一通忽悠,说什么“我得到天启了”“明年七月有大灾”,只有跟着他才能保命。廖桂堂居然信了,不仅信了,还和他拜把子成了兄弟,死心塌地做他的“副皇帝”。
两人一唱一和,开始在巴中、南江一带“传教”。他们宣称末日将至,唯有加入组织才能幸免。你还别说,这套说辞在当时信息闭塞的农村,居然真吸引了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受过处分、生活困顿的老乡。
队伍越来越大,张清安的野心也越来越膨胀。他选定了县川剧团一栋旧楼当作“皇宫”,宣布成立“中原皇清国”,自封“正皇帝”,封廖桂堂为“副皇帝”,还设了各种官职:什么“玉官”“武侯王”“西蜀王”……一套一套的,全是戏台子上看来的名头。
登基那天,他穿着自制“龙袍”——其实就是一块黄布绣几条歪歪扭扭的龙——坐在“龙椅”(也就是一把旧太师椅铺了块红布)上,接受“百官”三跪九叩。场面荒唐又滑稽,可当时在场的人,一个个表情严肃,仿佛真在见证历史。
他还正经八百地制定了“国法”——《天律森令》,用工整的毛笔字写了四万多字,内容荒诞离奇,夹杂着民间迷信和古代律法条文。甚至还有“凌迟处死”这种刑罚——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更夸张的是,他从信徒里选了十八个女性做“妃嫔”,安排“翻牌侍寝”,还要求她们住进“后宫”。有些信徒为了表忠心,甚至主动把自家女儿送进“宫”。
这场闹剧的高潮,是张清安决定“御驾亲征”——攻打巴中县城。
他组织了一支“禁卫军”,收集农具、猎枪,甚至土制炸药,计划年底拿下县城。他还真派人往南方寄“圣旨”,企图联络对岸,册封蒋介石为“威国王”——殊不知,老蒋当时早已去世七年。
你可能会问:这么荒唐,就没人管吗?
当然有!公安机关早就盯上他们了。就在他们分批坐公交车进城、“筹备起义”的时候,警方果断收网,直捣“皇宫”,把所谓“皇帝”“副皇帝”“文武百官”一锅端。
张清安被捕时,还穿着那件寒酸的“龙袍”,企图保持“帝王威仪”。然而法律不是儿戏,更不认闹剧。
1983年,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张清安无期徒刑,廖桂堂有期徒刑二十年,其他参与者也依法获刑。一场持续不到半年的“皇清国”,就此彻底剧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能发生这种荒唐事?
说到底,是当时部分地区教育缺乏、信息闭塞,让封建迷信有了可乘之机。张清安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灾异的恐惧、对权威的盲从,甚至对改变的渴望,导演了这么一出荒诞剧。
如今的中国,农村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互联网信息畅通,基层治理高效有力,这种规模的荒唐闹剧早已失去生存土壤。但我们仍应保持警惕,尊重法律、相信科学、脚踏实地——这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正途。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至少,我们不要活成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