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罗圩参观完韦厥墓后顺着乡道走西燕回马山,途径一个叫上圩的地方,看到整个街圩的建筑风格都一致,而且都是统一的两层连排别墅,不由得不羡慕上圩的村民。社会节奏变快的当今,入驻别墅也不见得有多好,但能够看到整个街圩的村民居住在别墅里,不要说整个上林,即便是整个南宁或者广西都极为少见。上林县的上圩的村民为何能同时富裕,而且都统一住进小别墅,本文就带领大伙走进上圩。

上圩并不是一个村而是覃浪村管辖下的一个屯,覃浪村是解放初期由覃韦村和寺浪村合并,各取两村中一个字设的覃浪乡,覃浪乡后改为公社,公社时期并入西燕公社后变成大队,分单干后改为村。上圩是目前村委驻地,不过上圩的老地名叫古旺圩,更名上圩可能是跟上圩的建设新农村有关。

没更名之前这里叫古旺圩,是覃浪村委驻地,曾经的覃浪乡公所驻地,同时又是三里、双罗前往西燕镇的必经之地,这么好的地理位置岂能不成圩?假若覃浪乡不撤销,职能部门不搬走西燕,想来往后就没有上圩什么事,古旺圩则能够保留下来。取名古旺,寓意就是自古就旺盛,可惜最后还是败在强镇政策之下,古旺圩就在上世纪90年代没落。

起名古旺圩在民间另有说法,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阿旺的村民在此地开粥店,随后阿旺的生意范围扩展到商贸和客栈,附近村民看到阿旺的生意越做越大就搬到此地一起经商,而后就变成小集市。集市的逐步扩大也让年轻的阿旺变成中年大叔,阿旺也变成旺哥。方言哥放在前面叫哥旺,哥壮语则是古,村民也将阿旺尊称为古旺,后人为歌颂阿旺的丰功伟绩将此圩起名为古旺圩。

90年代后在大地方吸收小地方的趋势下,古旺圩这个小地方被西燕、县城等大地方吸收人丁、财富等持续发展的根本资源,古旺圩逐步没落甚至被遗忘。正当古旺圩消失在人们视野时大龙湖的建设给古旺圩带来生机,大龙湖其实就是一座人工水库。修建水库就意味着大量的库区淹没区村民要安置,古旺圩亦是在几乎要消失的情况下入驻大量库区移民,让古旺圩再次热闹起来。

当地人赶圩叫跟圩,跟是方言,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上的意思,古旺圩已经消失已久,为了迎接新生的街圩,当地村民将古旺圩更名为上圩。衍生大龙湖的同时也复活了冷清已久的老圩,有了库区移民的入驻,不仅唤醒消失视野已久的老圩,更让方圆10里内的村民有了赶集之地,要知道没有上圩,村民去西燕或者双罗赶集非常的麻烦。

库区移民的入驻带来的不仅是人气的兴旺,更是为唤醒的老圩带来巨量的财富。库区移民也不仅是移民那么简单,建设水库时征收村民很多的田地和房舍,村民都有一笔巨额补偿金,村民拿到这笔补偿金足以让下半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库区移民是带着巨大财富入驻上圩,所以重新唤醒的老圩建设起点非常的高,街圩建设要求更是县级单位标准。

远离城镇的小山坳里出现密密麻麻的联排别墅,让人对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感到羡慕,羡慕的不是生活环境,羡慕的是突如其来的财富,要知道能够入住财富那是普通人得奋斗小半辈子,而上圩的村民也就是修建一座水库。修建水库让贫穷山村带来富裕生活,使得周边很多农村都希望国家再修建一座水库,也让周边的村民富裕起来,并且再多几个库区移民安置点而让农村变成街圩。

覃浪小学目前还有生源,只不过比起20多年前,生源少的可怜,但从学生的在读率看也能看得出来覃浪村的人口流失有点严重。上圩虽然建设起很多的联排别墅,还有完整的街圩,但别墅的入住率不高,足以见得上圩也并没有那么吸引周边的村民,同时也有很多库区移民拿到补偿款后到大地方去生活。不来上圩生活的村民可能是到县城去,也有可能到省城,毕竟大地方人们生活更加安逸,农民还是比较向往都市生活的。

大龙湖建设成功的同时也衍生了生态旅游,大龙湖景区没去过,不过看到别人发出来的视频确实有点向往,往后有时间得去走走。上圩目前还在建设当中,安置房的入住率不高,不过这里有餐饮店、旅馆等配套设施,公共设施相对较完善,来大龙湖旅游不愁吃住问题,想来大龙湖游玩的朋友有时间可以来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