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冷战科幻片,意识形态没有终点

意识形态争论的尽头是什么?是和平还是毁灭?这个答案不言而喻,当人类社会放弃了团结合作,转为意识形态争端之后,整个世界就会

意识形态争论的尽头是什么?是和平还是毁灭?这个答案不言而喻,当人类社会放弃了团结合作,转为意识形态争端之后,整个世界就会被绑架在一辆没有刹车的高速列车上,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车毁人亡。不论何种意识形态,最后的指向都是在舆论宣传方面想要占据主动,然而当零散的国际社会试图被用一种意识形态规训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日后的失败。

今天推荐的是一部意识形态主导的电影《宇宙静悄悄》,本片讲述的是一个一个植物学家跟三个队友一起奉命在太空研究地球上的植物,然而几年过后,他们却接到了一个指令,指令要求他们摧毁自己所保存的植物。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队友们没有任何的反应,而植物学家却不愿意执行,于是,一场杀戮开始了。

《宇宙静悄悄》作为一部以科幻片包装起来的冷战政治片,我们需要将他科幻的外衣剥离出去,最终看看他本来的面目才能有所感悟。一方面,影片属于对于地球上生态环境被破坏而有所反思的电影,另一方面,科学家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矛头有所指向,他指向的就是集体主义。

电影中被塑造为反派的不仅仅是三个队友,而是三个队友背后的体系,被植物学家所深恶痛绝的体系在于用集体的共性抹杀个人的个性,最终导致的就是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被彻底的摧毁,植物学家只能在外太空寻找有可能复原地球上生物的契机。然而即便是如此,他依旧是接到了摧毁他所研究的一切植物的指令。

作为一部在冷战期间上映的美国电影,本片基本上没有藏着掖着,即便是用一种环境保护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外衣,更多的时候,我们依旧是可以从其中看到意识形态的意味。植物学家痛恨集体主义,他所倡导的个人主义马上就显得高大上了。片中植物学界一番含泪控诉确实是某种程度上让三个队友感觉到汗颜,但植物学家发觉自己无法用个人魅力感染其他人之后呢?他却选择了杀戮。

这就好比二战之前德国发现自己无法用舆论劝导的方式教化那些加入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民众之后,便开始用一种暴力手段来清除异己了。于是,纳粹党诞生,德国开始了法西斯之路。而影片中的科学家做的选择跟二战德国如出一辙。他想要的确实是植物的多样性,但他走向结果的道路却充满了血腥,最终,他获得的不仅仅有仅存的生物多样性,还有独裁。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两个机器人被改造了程序之后,他们就相当于某种程度上被洗脑,因为他们最后只能听命于植物学家,且对于是非判断失去了客观公正的立场。如果植物学家对于自己之前深恶痛绝的集体主义非常排斥的话,那么他应该对于自己当前的所作所为也是排斥的态度,很显然,他并没有。

这就充分说明了所谓的意识形态争论的背后究竟留下的是什么?是植物学家信誓旦旦的自由吗?可想而知,那个满载着植物的飞行器在离开了母体飞船的给养后还能存在多久,而这种所谓的结局并不能彻底的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将问题缓释了。

而意识形态的争论的最终结果就是双方的毁灭,植物学家毁灭了自己,而想要前来寻找植物学家的搜救队们也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局。冷战过后,表面上看,苏联毁灭了自己,但美国真的在这场意识形态的争端中获胜了吗?他们不过是将自己灭亡的时间推后了一点而已。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十年里,那个曾经使用好莱坞商业电影构筑美国梦的美国渐渐的蜕态尽显。先是美国梦的主体——美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地消亡,紧接着是通过在全球建立军事基地进行军事霸权威胁的体系,现如今已经摇摇欲坠。而这种所谓的意识形态的争论的结果并不是曾经崇尚意识形态争论的人们所追求的,真正的美国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在如今这个开放包容的社会里,仅仅靠着小院高墙是无法彻底的绝断人们之间的联系的,当有朝一日,联系被重新建立起来之后,意识形态的争论就回到了起点,因为人们发现,曾经的宣传仅仅是一种带着有色眼镜的标签,我们之前有过一段时间这种状态,而当国门被打开之后,一切天翻地覆。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人彻底的跪了下去,如今依旧叫不醒。

是想想看,我们当中依旧有觉醒了之后,努力构建自己的美好国度的人前仆后继,然而当压力传导到当今世界,当意识形态构建的围墙被推倒之后,那些曾经被欺骗了的美国人还愿意继续相信他们的国家吗?很显然,这个答案 已经开始显现。

人类社会之所以飞速发展,靠的是精诚团结,而不是隔江划界分而治之。当人类社会面临着种种挑战的时候,需要做的不是将某种意识形态剔除,而是要联合一起来。当然,这种美好的幻想最终也只能是幻想。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