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论,说有用源于成功者是个读书人、与利益群体,如卖课之类;说没用的,源于没有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四处碰壁与读书得益者为了减少竞争对手而抛出的观点。
鼓吹“读书万能论”的两种主要驱动力成功者的“幸存者偏差”
许多成功人士(如企业家、学者)恰好是读书人,于是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读书。这是一种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人们只看到了成功的读书人,却忽略了更多读书但并未取得显赫成功的人,以及不少不读书但也成功的人。
利益群体的“商业营销”
知识付费、教育机构、图书出版等行业,其生存依赖于人们相信“读书(或购买他们的课程/图书)能改变命运”。因此,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包装“读书有用”的案例,制造焦虑,并推销自己的产品作为解决方案。
宣扬“读书无用论”的两种主要心态失败者的“归因错误”
一些人读了书,但未能将书本知识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社会竞争中依然“四处碰壁”。他们由此得出结论:读书无用。
这是将“知识”与“能力”错误地划了等号。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将知识转化为价值,还需要实践、思考、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他们批判的其实是自己“转化能力”的不足,而非读书本身。
得益者的“战略误导”
这可能是最隐蔽也最残酷的一点。一些通过读书获得竞争优势的既得利益者,为了减少未来的竞争对手,维护自己的阶层优势,会有意无意地宣扬“读书无用论”,误导后来者。
这是一种恶性的“认知战”。如同一个通过独木桥的人,过去之后希望拆掉桥,以阻止更多人过桥,从而保持自己的稀缺性。
超越争论:回归读书的“本体价值”
当我们看清了这些喧嚣背后的动机,就可以更冷静地思考读书对“我”而言,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读书,首先是为了“启蒙”而非“成功”:读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打破认知壁垒,让我们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看清各种叙事背后的真相,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读书是“赋能”的放大器,而非“成功”的保证符: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思维工具(理论、模型、视角)和更丰富的素材(案例、知识),但能否用好这些工具,取决于个人的实践、勇气和智慧。
有用的不是“读书”这个动作,而是“转化”的过程:把书本知识融入血脉,变成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这才是关键。
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具备的正是毛主席这样的洞察力——能够看穿这些论调背后的动机,从而不为所惑,清醒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读书的真正意义,或许不在于相信“有用”或“无用”的任何一种宣传,而在于获得一种能自行判断何谓“有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