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岁的王秀珍刚丧偶不久,大儿子李浩然就宣布要办全家聚餐,却没邀请她这个亲妈。
她当晚就买了飞三亚的机,第二天,已经站在三亚的海边,感受着从未有过的自由。
两个儿子却慌了,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妈,您别走!”
她看着海浪,平静地回了句:“我得为自己活一回。”
01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敲在玻璃上像是在诉说无尽的孤单。
王秀珍,七十五岁的老人,坐在客厅的老式沙发上,手里紧紧攥着手机。
大儿子李浩然刚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兴奋,讲着明晚的家庭聚会。
“妈,明天我们在城里最豪华的锦绣楼订了包厢,庆祝晓雯当上市场部经理。”
他细数了参加的人:自己、妻子周晓雯、弟弟李浩宇、新婚妻子赵雨晴,还有晓雯的爸妈。
唯独没提到她这个亲妈,王秀珍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隐隐作痛。
她试着问:“浩然,明天我需要准备什么吗?”电话那头却传来忙音。
挂断电话,她愣愣地盯着墙上的老照片,那是六年前的全家福。
照片里,丈夫陈国强还在,儿孙满堂,笑得那么温暖,那么幸福。
她轻抚着照片中丈夫的脸,低声呢喃:“国强,要是你还在,绝不会让他们这么对我。”
丈夫常说:“秀珍,咱们辛苦把孩子拉扯大,他们就是咱们的依靠。”
可现在,这句话像个遥远的梦,碎得让她心寒。
自从三年前丈夫因肺病去世,她和两个儿子的关系就悄悄变了味。
她以为只是失去支柱后的阵痛,时间会让一切好起来。
可现实像把刀,割得她越来越清醒,儿子们的心离她越来越远。
她起身,慢慢走向阳台,雨声更重了,像在嘲笑她的孤单。
她翻开丈夫留下的笔记本,里面写着:“秀珍是咱家的根,孩子们要记得孝顺。”
这句话让她泪流满面,她试着再拨浩然的电话,想问问是不是忘了她。
电话还是占线,她的心沉到了谷底,失望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她想起前几天在小区散步时,碰到的老邻居张桂兰。
张桂兰高兴地说,儿子在国外刚添了个孙子,催她去帮忙带孩子。
“秀珍,你看我这把岁数,还得飞大洋彼岸当保姆!”张桂兰嘴上抱怨,脸上却笑开了花。
王秀珍当时还羡慕她被家人需要,现在想想,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可她呢?在儿子们眼里,她好像已经成了多余的人。
她回到客厅,打开手机通讯录,想找个人聊聊心里的苦。
翻了一圈,真正能说心里话的人几乎没有。
老朋友要么走了,要么忙着带孙子,没空理她。
她看着窗外的雨,觉得自己像被困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
02
夜深了,雨还在下,王秀珍坐在书房的老台灯下,盯着电脑屏幕。
她反复查看着飞往海南的航班信息,手指在鼠标上停了好久。
海南是她大学同学孙丽华退休后定居的地方。
丽华经常在朋友圈晒海边散步的照片,生活看起来自由又惬意。
她曾在微信里好几次邀请:“秀珍,一个人在北京多没劲,来海南住几天,咱们一起看海!”
以前她总推说家里离不开,现在想想,所谓的离不开只是她自欺欺人。
她点开明天上午九点的航班页面,机票价格还算合适,座位也有。
她犹豫着,手指在“预订”按钮上徘徊,心里像有两个声音在打架。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打破了深夜的安静。
她打开门,看到小儿子李浩宇和儿媳赵雨晴站在门口,手里提着礼品袋。
“妈,我们给您买了点阿胶和人参,补补身体。”赵雨晴笑得甜甜的。
“这么晚了,快进来坐。”王秀珍连忙招呼,掩饰住心里的不安。
三人在客厅坐下,赵雨晴主动去厨房烧水泡茶。
李浩宇坐在沙发上,眼神有点闪烁,像藏着什么话。
“妈,您最近睡得好吗?身体怎么样?”他试探着问。
“还行,就是有时候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王秀珍实话实说。
“那您可以去医院看看,调理一下。”赵雨晴端着茶走出来,语气关切。
他们聊了些家常,王秀珍却总觉得气氛不对劲,像有话憋着。
果然,聊了快一个小时,李浩宇终于切入正题。
“妈,我们今晚来是想跟您商量个事。”他的语气小心翼翼。
王秀珍心头一紧,以为他们要邀请她去明天的聚会。
“您一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我们有点不放心。”赵雨晴接过话。
她从包里拿出一本养老院的宣传册,封面上是笑眯眯的老人和花园。
“我们想着,您搬到那种高档养老社区怎么样?有专业护理,还有人陪您聊天。”
王秀珍愣住了,手里的茶杯差点滑落,声音微微发抖:“养老社区?”
“妈,您别误会,我们不是嫌您。”李浩宇赶紧解释。
“那里的环境特别好,服务周到,比您一个人在家安全多了。”赵雨晴补充。
王秀珍低头,看到宣传册角落写着“月租金参考:3万”。
她突然想起小区里老刘被送进养老院后,房子被儿女租出去的事。
“你们是想把这房子租出去?”她抬头,语气平静得让自己都惊讶。
“妈,这房子空着多浪费,租金还能让您过得更舒服。”李浩宇急忙说。
赵雨晴在一旁点头:“我们会经常去看您,离得也不远。”
王秀珍沉默了,目光扫过客厅里丈夫留下的每一件物件。
那张木质餐桌,是她和国强结婚时攒钱买的,上面还有孩子小时候刻的痕迹。
墙上的全家福,记录着一家人曾经的欢笑。
书架上丈夫爱读的围棋书,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岁月。
“我和你爸攒了一辈子才买下这房子,这里有我们太多回忆。”她声音颤抖。
“妈,我们知道您舍不得,但人得往前看。”李浩宇语气有点急。
王秀珍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夜色和淅沥的雨。
她终于明白,明天那场“全家聚会”为什么没她的份。
在儿子们心里,她早就不是这个家的重要角色了。
“我得好好想想。”她转过身,声音平静但坚定。
03
送走李浩宇夫妇后,王秀珍在客厅里坐了半宿。
她重新打开电脑,刚才的航班页面还在屏幕上。
她盯着那张飞往海南的机票,心里像下了什么决心。
她点下“预订”按钮,支付完成后,电子机票发到了邮箱。
明天上午九点,北京飞海南三亚凤凰机场。
她拿起手机,给孙丽华发微信:“丽华,我明天到三亚,能住你那儿几天吗?”
没过两分钟,孙丽华回复:“秀珍,太好了!我早就盼着你来!航班号发我,我去接你!”
看到这条消息,王秀珍眼眶一热,感受到久违的被人在乎。
她开始收拾行李,动作慢条斯理却带着坚定。
她拿下丈夫送的那件藏青色毛大衣,六十八岁生日时他挑的。
“秀珍,这颜色衬你,穿上年轻十岁。”国强当时笑得温柔。
她又翻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里面夹着她和孙丽华大学时的合影。
合影里,她们穿着白衬衫,笑得像春天的花。
她还带上一串珍珠项链,是大儿子浩然刚工作时送的礼物。
“妈,这是我用第一笔工资买的,祝您长寿。”浩然当时多贴心。
可现在,那份贴心像被时间冲淡,变成了敷衍的问候。
她想起丈夫去世后,遗产分配的那场争执。
虽然最后协商解决了,但从那以后,儿子们的态度变了。
以前过年过节,儿子们抢着给她过生日,现在得她提醒才想起来。
以前她生病,儿子们会轮流陪她去医院,现在只在群里发个红包。
“妈,您多保重。”红包后面是这句冷冰冰的话。
她还记得外孙李小宝放学后常来她家写作业的日子。
后来周晓雯说“影响学习效率”,不让孩子来了。
这些变化像针一样,一下下扎在她的心上。
她从被依赖的母亲,变成了被嫌弃的负担。
收拾完行李,已经是凌晨两点。
她躺在床上,看着熟悉的天花板,心里却平静得像一潭水。
也许这次远行是她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
七十五岁了,她还有十来年的光阴。
这十年,她要为自己活一回。
不再当那个忍气吞声的妈,不再当那个默默承受的老太太。
她要去看海,去旅行,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想着这些,她睡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踏实。
04
清晨六点,王秀珍被窗外的鸟叫声吵醒。
她起床洗漱,换上藏青色大衣,对着镜子整理满头白发。
镜子里的她虽然老了,但眼神里多了一丝光彩。
她拖着行李箱走出家门,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住了四十年的家。
这里有她和丈夫的点点滴滴,也有儿孙的欢声笑语。
她心里有不舍,但更多的是解脱。
打车去机场的路上,孙丽华发来微信:“秀珍,我已经在机场等你了!昨晚激动得睡不着!”
王秀珍笑了笑,心头暖暖的,至少还有人真心期待她。
机场里人来人往,各种口音混在一起,热闹得像个大集市。
她坐在候机大厅,看着年轻背包客拖着行李,聊着旅行计划。
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孩坐在她旁边,笑着问:“阿姨,您一个人旅行?”
“是啊,去海南看朋友。”王秀珍笑着回答。
“您真厉害,我妈都不敢一个人出远门!”女孩眼里满是佩服。
王秀珍心里一暖,觉得自己好像年轻了好几岁。
她想起年轻时也爱冒险,背着包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后来为了家庭,她把那些梦想都收进了箱底。
登机广播响起,她拖着行李走向登机口。
飞机起飞时,她透过舷窗看着北京城一点点变小。
她心里五味杂陈,有不舍,也有对新生活的期待。
与此同时,北京锦绣楼的包厢里,李浩然在和服务员确认明晚的菜单。
“先生,您订的是十二人包厢,但菜量是六人份,要调整吗?”服务员问。
李浩然愣了一下,脑海里闪过母亲的身影。
他本想加一个人的份量,但转念觉得母亲年纪大了,可能不喜欢这种场合。
“不用,就六人份。”他挥挥手,掩饰住心里的不安。
05
中午,周晓雯接到公司的正式通知,她的升职文件批下来了。
她兴奋地给李浩然打电话:“浩然,我真的当上市场部经理了!”
“太好了!今晚的聚会更有意义了!”李浩然开心地说。
“对了,你跟妈说了吗?”周晓雯突然想起婆婆。
李浩然沉默了几秒:“妈年纪大了,估计不喜欢这种热闹场合。”
周晓雯皱眉:“这样是不是不太好?她毕竟是长辈。”
“没事,回头我们单独请她吃顿饭。”李浩然随口说。
下午,李浩宇和赵雨晴在家挑明天聚会的衣服。
“你昨晚跟妈说养老院的事,她什么反应?”赵雨晴一边化妆一边问。
“她说考虑考虑。”李浩宇回答,“我觉得她应该会同意,一个人住那么大房子不现实。”
“那房子地段好,租出去一个月能有两万五。”赵雨晴眼里闪着光。
此刻,三亚凤凰机场,孙丽华举着“秀珍”的接机牌在出站口等着。
她七十七岁,银发整齐,穿着一件浅绿色外套,精神抖擞。
“秀珍!”看到王秀珍,她激动地挥手。
两人抱在一起,王秀珍眼泪止不住地流。
“丽华,谢谢你让我来。”她哽咽着说。
“说什么傻话,咱们是老姐妹了!”孙丽华拍着她的肩。
她们上了车,行驶在三亚的沿海路上,夕阳洒在海面上,金光闪闪。
王秀珍摇下车窗,海风吹过她的脸,带来久违的自由感。
“秀珍,你看起来有点累,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孙丽华关切地问。
王秀珍沉默了一会儿,把最近的事全说了出来。
孙丽华叹了口气:“现在的孩子真让人寒心,不过你能想开就好。”
06
傍晚,夕阳把三亚的海面染成金红色,美得像一幅画。
王秀珍站在孙丽华家阳台上,望着无边的大海,心平静得像从未有过。
孙丽华的家是海边一套小公寓,装得温馨,墙上挂满了旅行纪念品。
“秀珍,你先歇会儿,我去做晚饭。”孙丽华笑着说。
“今晚给你做清蒸海鲈鱼,早上刚从市场买的,新鲜得很。”
“我来帮你。”王秀珍主动说。
两个老姐妹在厨房忙碌,切菜、洗鱼,聊着年轻时的趣事。
“丽华,你一个人住这些年,会不会觉得孤单?”王秀珍问。
“刚开始有点不习惯,但后来就好了。”孙丽华笑着说。
“一个人自由,想干啥干啥,不用看别人脸色。”
“你女儿不担心你吗?”王秀珍好奇。
“她一开始也担心,但看我过得开心,也就放心了。”
“她每周都来看我,母女俩关系比以前还好。”孙丽华说。
“有时候离得远点,反而更珍惜彼此。”
这话让王秀珍陷入深思。
她和儿子们关系不好,是不是因为她管得太多,靠得太近?
与此同时,北京锦绣楼的包厢里,聚会正热闹。
圆桌上摆满海鲜大餐,包厢装得像宫殿一样金碧辉煌。
李浩然和周晓雯坐在主位,李浩宇和赵雨晴对面,周晓雯的父母在旁边。
“晓雯,恭喜你升职!”周晓雯的父亲周建国举杯。
“谢谢爸妈一直支持我。”周晓雯笑得满脸春风。
“嫂子,涨了多少工资?”赵雨晴好奇地问。
“底薪加了五千,还有奖金和股票。”周晓雯得意地说。
就在大家举杯庆祝时,周晓雯的手机响了,是公司同事的祝贺。
挂断电话,周建国问:“晓雯,同事们都知道你今晚庆祝?”
“当然,他们都羡慕我有这么和睦的家。”周晓雯笑着说。
这话让包厢安静了一秒,李浩然心里咯噔一下。
他突然想到母亲,愧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07
“哥,你怎么了?好像有心事。”李浩宇注意到哥哥的异常。
“没事,就是想到妈了。”李浩然低声说。
“妈?”周晓雯愣了一下,“我们怎么没叫妈来?”
气氛一下变得尴尬,周建国和妻子对视一眼,没说话。
“妈年纪大了,这种场合她可能觉得累。”赵雨晴轻咳一声。
“是啊,她平时也不爱凑热闹。”李浩宇附和。
但这话说完,兄弟俩心里都不是滋味。
他们知道这只是借口,真正原因是母亲的存在让他们觉得别扭。
母亲总爱问东问西,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像是种压力。
在儿媳面前,母亲的传统观念还常引发小争执。
为了省事,他们选择把她排除在外。
“要不现在给妈打个电话?”李浩然提议。
“这么晚了,妈应该睡了。”李浩宇说,“明天我们去看她吧。”
聚会继续,但气氛不再像刚才那么热烈。
每个人心里都多了一丝不安,像缺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第二天早上,王秀珍被海鸥的叫声唤醒。
她推开窗,清新的海风扑面而来,海面在晨光里闪着光。
她深深吸了口气,感觉整个人都轻快了不少。
孙丽华已经在厨房准备早餐,小米粥和手工豆浆的香味飘来。
“秀珍,睡得好吗?”孙丽华探头问。
“好极了,我好久没睡得这么香了。”王秀珍笑着说。
她们坐在面海的餐桌前,享受这份安静的时光。
“秀珍,你手机一直在响,要不要看看?”孙丽华提醒。
王秀珍拿起手机,看到二十个未接来电,全是李浩然打的。
还有几条微信,问她在干嘛,为什么不接电话。
她想了想,回了一条:“我在海边散步,手机静音了,有急事吗?”
李浩然很快回复:“妈,昨天我们庆祝晓雯升职,忘了叫您。今天中午想请您吃饭,补偿一下。”
王秀珍看着消息,心里泛起一阵苦涩。
现在才想起她?昨天的“全家聚会”都结束了,这邀请只是安抚良心。
她回道:“不用了,我这几天有安排。”
李浩然又发来:“妈,您有什么安排?要我们帮忙吗?”
王秀珍没立刻回,把手机放到一边。
“孩子们找你了?”孙丽华问。
“嗯,昨天聚会完了,现在想起我了。”王秀珍平静地说。
“你打算怎么办?”孙丽华看着她。
“先不想这些,我只想好好享受三亚的日子。”王秀珍笑笑。
上午十点,她们出发去亚龙湾,海风吹得人舒服极了。
王秀珍站在沙滩上,赤脚踩着细沙,感觉心胸从未这么开阔。
旁边有游客在拍照,欢声笑语让她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秀珍,你看起来年轻了好几岁。”孙丽华打趣。
她点点头,觉得自己像脱下了沉重的壳。
08
在北京,李浩然在公司里坐立不安。
母亲的回复让他摸不着头脑,“有安排”是什么意思?
一个退休的老太太,能有什么重要的事?
他给李浩宇打电话:“浩宇,妈说她在三亚,今天反应有点怪。”
“我昨天聚会后直接回家了,没去看她。”李浩宇说。
“你觉得正常吗?妈一个人在家,能有什么安排?”李浩然问。
“我现在去她家看看。”李浩宇挂了电话。
他赶到母亲家,按了半天门铃没人应。
用备用钥匙开门,眼前看到的画面让他瞬间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