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没刷到新闻的朋友补个瓜:国家医保局最近查医保数据,突然发现俩“医学奇迹”。
(图为AI生成 )
某医院给 73 岁的老人开了 “无痛取卵” 的诊疗记录,另一家更绝,给 86 岁的老人写了 “试管内受精”。
医保部门当场就警觉了:这哪儿是看病,这是要挑战医学常识啊!当天就派人去查,结果真相差点把人笑喷—— 全是 “手滑 + 眼瞎” 搞出来的乌龙。
73 岁的奶奶其实是要做 “无痛胃肠镜”,医生输诊断时图省事,只打了 “无痛” 俩字,系统弹出一堆选项,他随手一点就选了 “无痛取卵”。
86 岁的爷爷更冤,明明得的是 “肾功能衰竭”(首字母 SGNSJ),结果 “试管内受精” 首字母也是 SGNSJ。
医生直接输首字母跳选项,压根没细看,就这么把俩八竿子打不着的病搞混了。
咱就说,填完好歹扫一眼啊!这诊断单往病历上贴的时候,就没觉得“73 岁取卵” 有点离谱吗?
要知道取卵手术本来就是给备孕的年轻姑娘做的,超过 45 岁都很少见,73 岁根本不符合医学指征,这手滑得也太没边了!
【别笑!你填表格时也可能犯这错】其实这俩医生的操作,咱打工人多少都干过。
(图为AI生成 )
写报销单时把“办公用品” 选错成 “差旅费”,填快递单时输首字母跳出 “张三” 就直接选,结果寄给了同名的陌生人。
就连外卖备注 “多放辣”,手快打成 “多放糖”,吃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但咱手滑顶多损失点钱、闹点小尴尬,医生手滑可不一样。
医保数据是要进国家系统的,这种明显的漏洞一出来,医保部门就得派专人去核查,来回折腾好几天,纯纯浪费监管资源。
更吓人的是,这种“数据马虎” 还不是个例。
医保局还查出过更荒诞的:百来个男患者被开了 “宫腔镜检查”(这是妇科项目),后来才发现是编码输错了,把 “输尿管镜” 写成了 “宫腔镜”。
还有医院开药的医生全是 “未知”,一堆烟酰胺处方堆到一个 “幽灵医生” 头上,金额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200 倍。
合着有些医院的系统是“闭眼选” 模式,医生是 “盲选选手” 呗?
笑完真有点后怕:这要是搞错用药咋办?
有人说“反正没真做手术,笑一笑就过了”,但我越想越后背冒冷汗。
这次只是诊断记录写错,没影响治疗,但万一哪天手滑的是用药呢?
比如给糖尿病患者开了降压药,给过敏体质的人开了青霉素,后果可不是“一句对不起” 能解决的。
而且这种“图省事” 的操作,本质上是对患者和工作的不负责。
医生每天接诊忙是真的,但输诊断、写病历本就是最基础的活儿啊。
就像老师改卷子不能瞎打勾,收银员找钱不能瞎算数,这是底线。
还好医保系统有“火眼金睛”,能通过数据异常揪出这些问题。
但系统再厉害,也不如人上点心。
现在医保部门已经要求医院改系统了,比如加个 “年龄预警”—— 输 “无痛取卵” 时,系统自动弹框 “患者 73 岁,是否确认该项目?”,这不就从根上堵漏洞了吗?
【给医生提个醒:别让“手滑” 毁了专业】(图为AI生成 )
其实想避免这种乌龙真不难,就俩小步骤:
输完别着急点确定,花两秒扫一眼内容——“73 岁” 和 “取卵” 放一起,但凡看一眼都知道不对。
医院赶紧升级系统,搞点“逻辑校验”:年龄和诊疗项目不匹配的、性别和科室对不上的,自动弹出提醒框,逼着人确认一遍。
毕竟治病这事儿,从来都容不得“差不多”“图省事”。
患者把命交到医生手里,盼的是仔细再仔细,而不是 “手滑一下” 的马虎。
要是连诊断记录都能随便填,那患者咋敢放心看病呢?
这俩乌龙虽然好笑,但笑完更该让人警醒:不管干啥工作,该有的认真可不能少。
医生手滑是乌龙,可要是“心大” 成了习惯,迟早要出大问题。
希望医院赶紧把系统漏洞补上,也希望医生们填记录时多核对一遍。
毕竟咱去医院是为了治病,不是为了给医保部门提供 “搞笑案例” 的。
对了,你们有没有过“手滑闯祸” 的经历?评论区说说,让我平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