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被收购,用7年时间让其成为全球细分赛道上的三甲,营收增长近六七成,利润接近翻番……这本应是白马王子拯救灰姑娘的美好神话!但是,现实是“怀璧其罪”!
荷兰政府和法院,仅仅用了一纸公文就剥夺了安世半导体中国100%控股母公司闻泰科技的几乎所有权利——仅仅留下账面上的分红权。然而,从一般经营规律看,分红权必须依赖决策权实现。所以,亦有担心,所谓分红权根本无法实现。
这是当今全球经济自由市场中一次典型的强取豪夺事件。其性质极为恶劣,但是其发生又极为荒诞。恰是,这种高度不合情、不合理的事情的发生,也为中国产业界正在高速走向全球的步伐,提供了潜在风险的参考坐标。
恶劣且又荒诞,突破极限的思考
安世半导体控制权、人事权、决策权……等等悉数被剥夺后,中国方面采取了迅速和果断的处置措施。包括国内产业链的自救,以及商务部对安世半导体中国产品实施的出口管制。这也导致安世全球车规芯片一时洛阳纸贵,部分国际车企担忧断货危及生产。众多国际车企,集体向中国政府和安世寻求管制豁免,并一定程度对荷兰官方施压。

事情的发展超乎荷兰的计划!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荷兰方面甚至没有“第二步”的计划,更不用说B计划。或者,荷兰方面认为,中国还是“旧中国”,必然签署“不平等条约”。无论荷兰的决策逻辑和规划是什么,结果确是物理性的:即离开中国安世,荷兰安世似乎无法存活。
因为,中国市场占据安世半导体全球超过45%的销售量;中国制造占据安世芯片最终封装七八成的产能;闻泰科技母公司代建的上海12英寸晶圆线,更是安世体系中最新、最先进和成本最友好的上游产线。此外,国内半导体芯片产业还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成熟芯片供应链”。而荷兰政府能够直接控制的只有安世总部,和名义上的知识产权所有机构。
所以,安世事件从荷兰角度看,虽然性质恶劣,但是过程却很是荒诞。甚至,一些分析直接指出,此前只认为印度式的对跨国公司执法够荒诞,但是荷兰这次却超乎了想象。
对此,至少有两个逻辑点,值得思考:第一是,企业出海要有底线思维、也要有极限思维。底线是指,在符合逻辑和对方利益(哪怕是眼前短期利益)的基础上,对方可能在竞争上无所不用,例如,印度市场有过“新法律溯及以往”的多次操作。极限思维则是指,对方的行为不符合逻辑、甚至完全失控、没有理性,即不符合其短期利益、更不符合其长期利益,如安世半导体事件——这显然是受到了如美国的压力、选票政治需要、参与人员个人利益,乃至就是出风头拉流量、极端意识形态性狂热等因素影响。
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的本质,是要求企业和产业链出海的逻辑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商业系统设计要有充分的安全冗余和结构性制衡。如,安世事件中,闻泰的主动权本质是国内产业环节的强大布局。
第二点则是,不要将发达国家的规则和法治“迷信化”。近十年来,西方世界在全球竞争中,充分表现出“合则用之、不合则弃之”的规则和法治选择性。尤其当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更是往往基于利益原则,选择性、双标性执行规则或者修改规则。
此前,国内企业界有一种想法,即欧美营商环境好、法治健全、规则透明;发展中国家则更可能遇到规则黑箱、无规则、腐败性问题。但是,安世事件表明,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很多时候是强者的优雅;一旦强弱地位互换,发达国家也会患上发展中国家“病”。用网友的玩笑话就是,西方世界的“印度化”。
对此,国内企业出海一定要有更高层次的规则意识:即规则和法治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和法治体现的是制定者的意志和利益;规则和法治的落地要由具体的执行者来实现,而执行不一定基于“最高道德”的准则,有些时候是基于“利益偏好”的、甚至是基于“胁迫”或者“执行者自我情绪价值”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努力建立更多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形成制衡与合作关系,是运用规则和法治的前提条件。
以上两重反思和启示,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以效率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理论。因为任何冗余和制衡,都是在成本上低效的。但是,这确实是国际市场竞争中、全球化布局下,不得不拥有的发展底线、安全极限。
规则权与市场自然性,强大产业链的必然涌现
若非得为荷兰“强抢”安世半导体找一个理由,那这个理由只可能是“安世够强”。或者说,为什么此前是出售、现在又要抢回来?可能,出售的时候,没有计划过闻泰能救活安世,出售的时候安世更类似烫手山芋。就如同当年西门子手机业务出售给明基、汤姆逊彩电出售给TCL——只是最后一次变现,寻找又一个 “冤大头”。

是,事实是,闻泰对安世的经营颇为成功,让其成为了行业龙头、利润丰厚。所谓“怀璧其罪”!某种角度看,这是我国产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与竞争者,或者其它利益相关者”的碰撞。不过,此前的我国产业国际化,大多数“碰撞竞争”都在合理、合情的逻辑与规则框架下进行,并没有安世这次事件荷兰方面行为的如此恶劣和荒诞。
这一极端案例,更是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日常不太容易关注的“哲学原理”。即是市场依靠规则运动、还是市场自身创建了规则;是规则更为基础、还是市场更为基础。长期以来,很多企业都特别强调“合规”二字。这没有错。因为符合既定规则,是基本的商业伦理和法治观。
但是,一旦从更高端的维度看,规则本身也诞生于市场之中。是市场创造了规则,规则虽然是市场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市场存在的基础。因此,市场运动具有对规则的独立性。即,任何强力的经济行为参与者,不过是市场中的一个要素。这样的现实观察下就会理解,一旦企业足够强大,其必然要形成经营逻辑的质变:即从规则的遵守者,变成市场力量、市场规律驱动下,规则的制定者——即强大企业和强大产业链,与规则的关系本质是“互动性的互相塑造”。
如果一个企业、一个产业集团、一个产业生态链,已经足够强大,却没有规则互动意识,那么市场就会自然性的在某个层面或者角度,引入它性的规则改变力量:如荷兰官方对安世的出手。——市场类似于一种混合力场,不同的力保持动态平衡。当一个参与者没有贡献与其地位相称的力的时候,这种平衡的混合场就会向不合理的方向倾斜。特别是,这“缺力”参与者足够强大的时候,这种混合平衡的打破,就会非常剧烈。如安世事件这种“恶劣”与“荒诞”就会上演。
今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国,在众多领域都是“链能”最大的玩家。这就决定了,我们有必要、也有自然性,为全球化的中国产业链升级与成长,提供“规则与程序”等公共产品。特别是从高新技术创新、规模化的价值创造角度看,这种“国际的公共的规则与程序”产品,理应是“量变导致质变”逻辑下的自然“涌现”。
对此,我国产业界应从更高的行业、产业链、生态维度,通过广泛的行业协会与利益统一战线,并与现有国际组织、各国产业分工协调,积极参与提供公共议事空间与机制、创生公共规则与规则执行程序。——规则和法治是动态的、是有生命的。强者在其中必然拥有主动互动与塑造规则的权利、义务。
低维度的国际化是产品出海、中维度的国际化是经营出海、高维度的国际化是规则出海!安世半导体事件,足以通过闻泰科技的并购与拯救安世的过程证明,我国产业界在产品和经营出海上的成功,但是同时也暴露了规则出海依然在起步阶段、被动应对阶段的事实。但是,这种暴露不是坏事情,反而是一种激励、鞭策和警钟,让我国产业界更清晰看到自己未来升级的方向、使命与责任。
“从美英法系、案例法系角度看,安世事件的解决过程,就是一次基于实力的市场规则互动过程!——先例即规则。”业内人士指出,安世半导体事件虽然是一次挫折,却清晰地揭示了中国产业全球化必须迈入新阶段的历史进程。从安世事件中,我国企业、产业和行业主管机构,应当进一步认清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挑战,从小到企业的经营逻辑设计、产业链时空配置,大到跨国性行业平台机构创设与国际市场规则实力构建等不同维度,审视和提升自己的全球市场竞争、发展与安全实力。
且必须要深刻明白,市场在自我运动、自然性过程中,必然出现利益和权力格局重塑的涌现时刻。这是历史性的自在逻辑。即,去挑战和完成我国产业国际化水平升级的重任,不是可选择的题目,而是必答题。不主动回答,就会被逼着回答:安世事件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