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清华博士带货翻车!“长高饮料” 凉了,家长的焦虑没停

前几天,一个自称“清华大学博士”的主播,带着“能让孩子长高”的饮料,在直播间里火爆带货。 直到新闻曝光后,这场“高学历神

前几天,一个自称“清华大学博士”的主播,带着“能让孩子长高”的饮料,在直播间里火爆带货。 直到新闻曝光后,这场“高学历神话”轰然倒塌。

账号里的“博士”标签被悄悄删掉,直播间突然中断,视频清空,关联公司被查。 一切的热闹在15时12分那一刻戛然而止—— 但留下的,却是公众一次次被信任背叛后的麻木。

一、“名校光环”成了流量通行证

在这个时代,“清华博士”“北大教授”成了万能密码。 加上白大褂、几句专业名词,再配个实验室背景,就能让无数家长掏钱。

“每天一小支,喝出高个子”——这句话的杀伤力,不在广告词,而在人心。 因为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比别人再高一点、再优秀一点。

那些虚假宣传的人,正是拿捏了这种柔软的希望。 他们知道,越是“焦虑的群体”,越容易相信“科学的谎言”。

二、一瓶饮料背后的“人性陷阱”

我曾听一个朋友说过,她每个月给孩子买好几种营养品, “就算没用,也不敢不买,怕错过了什么。”

这就是消费焦虑的魔力—— 我们不再相信事实,而是相信情绪。 虚假宣传最可怕的地方,不是骗人,而是让人失去了分辨的能力。

当骗子学会说“科学语言”, 当广告披上“名校外衣”, 真相反而成了最不起眼的那个人。

三、犯罪的成本太低,才让假面不断重演

从“清华冯博士”到“清华林博士”,短短几个月,剧情几乎一模一样。 封号、改名、再开号——像是一场接力赛。

为什么他们敢? 因为代价太小。 违法成本远低于造假收益,平台封号成了“换个马甲继续”的起点。

如果连“虚假身份+夸大功效”的骗局都能轻易卷土重来, 那“监管滞后”的沉默,就成了他们最强的保护伞。

四、被欺骗的不止是钱包,更是信任

“博士光环”能卖货,但毁掉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感。 人们开始怀疑一切专业身份—— 医生说真话没人信,老师讲道理被质疑, 因为太多假面,让真实也显得虚伪。

“当谎言被包装成真理,真理就开始显得冒犯。”

这就是最危险的地方。

五、真相不是喊口号,而是建立规则

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这固然是好事,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类人不再有“复活的机会”。

直播平台不是不能卖健康品,但要有边界; 企业不是不能营销,但要有敬畏。

营销的尽头,不该是谎言的盛宴。 诚信若不被敬畏,再高的学历、再大的流量,都只是一场表演。

六、写在最后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

“真正的学问,是让人清醒,而不是更焦虑。”

我们不缺“清华博士”, 我们缺的是——那些能让人信任的声音。

这件事不是一个主播的塌房,而是一次社会的提醒: 当造假太容易,真诚就变得稀贵。

——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期待您在评论区的真知灼见。

原创作者 | 欧阳晴风、版权所有 | 克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