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半年,中国化妆品市场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的状态。从化妆品消费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化妆品零售总额绝对量达2291亿元,同比增长2.9%;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进口总数达17.1万吨,同比增长8.6%,进口总金额达597.6亿元,同比增长0.7%。
2.全球化妆品市场也正呈现向好趋势,比如欧莱雅、宝洁等美妆巨头2025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利润双增长。但,从具体地区的数据上看,雅诗兰黛、宝洁、联合利华等在华业绩复苏态势依然缓慢,国际品牌中国市场“退场潮”再加速(资生堂、联合利华、高丝、爱茉莉太平洋、欧莱雅等国际巨头旗下的侍刻、TATCHA、雪肌精、兰芝、黛珂、伊索等,纷纷退出中国市场,或是撤柜、关闭销售渠道等)。
3.从渠道上看,线上渠道依然强势领跑。Worldpanel消费者指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电商渠道总体销售额同比增长6.9%,渗透率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抖音平台增长显著,渗透率提升5.6个百分点。蝉妈妈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抖音美妆大盘GMV已超1000亿元,有215个美妆品牌在抖音GMV实现破亿。
4.从品牌表现上看,国货头部品牌继续强势崛起,例如618大促,天猫、抖音等平台的美容护肤、彩妆TOP榜单上,本土品牌数量增加且名次上升。尤其是在直播带货平台上,声量销量双丰收。新锐品牌加速优胜劣汰,白牌逻辑失效速生速死。
5.头部企业或细分赛道头部品牌加快多品牌布局,比如上美、贝泰妮、美兮(方里)、橘宜(橘朵)、花物堂(半亩花田)等,推出新品牌。
6.化妆品行业掀起IPO热潮,既有谷雨、林清轩、植物医生、绽妍等品牌,也有原料领域的维琪、创健、珈凯、禾元,还有包材、医美、服务商等产业链相关企业。
7.上半年,化妆品行业投融资相对活跃。本土市场相关投融资事件近30起,其中原料领域投资占据大部分,多集中于重组胶原蛋白、合成生物、生物科技等领域。
8.本土品牌们和企业们在科研、自主原料、科学传播等方面格外之卷。2025年1-7月,国家药监局新增原料备案数达91个,超过2024年全年数量。其中有29个都是品牌主导,诸如自然堂集团、贝泰妮、华熙生物、谷雨、HBN等。
9.科学传播成品牌基本共识。本土品牌们不约而同地在讲成分、科技背后的故事,用医研共创做背书,以情绪价值、情感共鸣撬动人心,但也正陷入过度营销与模式化。
10.美妆品牌出海热继续。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中国化妆品出口总额为187.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97%。美国、英国、印尼、荷兰及日本为出海前5国家。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 [百度网 /i根号C]的原创内容,转载目的仅为信息分享、促进行业交流,不代表本平台(或本账号)对其观点、立场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认可与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