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搞懂“问题”,才能在养育里找对方向

要解决很多问题,那什么是问题呢?这也是接上篇内容之后,才会认真去看的一个话题。这个疑问就是前面提到过很多次的应用:从模糊

要解决很多问题,那什么是问题呢?

这也是接上篇内容之后,才会认真去看的一个话题。

这个疑问就是前面提到过很多次的应用: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下来查了一下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人类意识中期望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也是思考、行动和进步的起点。

在此之前,我自己也一直没有搞清楚过到底什么是问题。

那接下来就得问问为什么认识它重要?

为什么清楚定义“问题”重要?

养育呢是我现在的一个抓手,那我从这个抓手里面去看看

在陪跑过了很多家庭后,深深感觉到并不是父母不努力,而是做过很多很多努力和尝试。几乎是他们人生的所有办法都会在养育中用。

可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并不如愿的结果呢?

走了很多路后,有一天有的父母会“恍然明白”,原来是这样的啊

那在这个“恍然明白”之前,他们经历了什么呢?

我们来看今天的“问题”本身

很多时候并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搞懂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很多时候把问题的“症状”当成了问题本身。

就像孩子发烧,身体烫是问题,让身体不烫就是解决问题。孩子哭闹,哭闹本身是问题,不哭闹了就不是问题了。

不爱学习,不好好读书是问题,突然有一天孩子大彻大悟,手不离书,“一心好好读书”就是解决问题了。

而正确认识“问题”的价值却在于:

指明了一个方向:只有知道了目标在哪里,才会知道往哪里走。

选择策略:不同性质问题,需要不同路径的解决。

为了避免无效努力:如果认为“孩子不好好写作业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她好好写就行了”,那就会陷入无休止的斗争中。如果我们知道“不好好写”到“好好写”是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来的,目的不是为了“作业完成了没?”而是“我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看我们的心态和方法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才能找到更根本的解决方案。

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偏

那这里的第二条选择策略,不同路径,不同性质就又傻眼了。

那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先得把第一步走完,方向是什么?

就拿上面的“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方向是“把作业完成”?完成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孩子好好学习了吗?”

那如果是这样的思路,那我们的策略就是:只要把作业完成就行了。那方式方法都为目标“我得让她完成”服务。

那如果是这样的一个方向,那随之而来的“威逼利诱”“强制暴力”“威胁恐吓”“生气发火”是不是就会是必然的一种方式了?

为什么?见效快呀。给娃说多少遍都不如发火一遍,那这样的解决的“固定思维方式“就会建立。

一旦建立这样的”解决思路“,往后很多问题,想要见效快,大脑自动化选择这种”捷径“。

可我们回过头来看”把作业完成了“,”我孩子就好好学习了“?

孩子可能是不得不完成,可能是流着眼泪,憋着气,埋怨着”都怪作业,才会让我妈这样对我“”都怪老师,给布置这么多作业,害我完不成,不然我妈就不会这样“。不然呢?恨哪里去呀?委屈哪里去呢?

一旦家长和孩子都走到这个循环中,那距离家长心中所想”我孩子好好学习了“这个目标是远了还是近了?

我相信这个过程拆解开,答案是不是就看得见了:显然是越跑越偏了。

这就是我们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恰恰问题的根源不在其他,而是我们”惯性“的处理方式。

靠孩子在弱小的时候的压制的处理方式,解决有一天”翅膀硬了“后,还靠老三样”一诱“”二逼“”三控“,那能解决吗?

很显然,背道而驰,而且越来越远,就像从西安本来要去上海,但越走越走到了新疆去了。

那当有一天转身,只能叹气:回头太难。

换个想法,路径就不同了

那我们如果在开始方向不是”作业完成了“=”我孩子学习了“,而是”作业没完成“=”我孩子碰到困难了“。

你看只是一个想法的转变,路径却大大不一样。

如果是”孩子碰到困难了“,那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与孩子一起来看看“困难是什么?找到它并共同面对”

可即便是这样认识,又会有卡点了,卡哪里了呢?

“找到它,共同面对”,这个地方就会卡住。

找到它,怎么找?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呢?共同面对?我是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所以她自己搞,跟我有啥关系”还是说“孩子的学习是我们家,一家人的事,每个人都有责任,而不是孩子的问题,不是妈妈的问题,不是爸爸的问题,而是一家人全部人大家都需要负责”。

这里面有两点:

共同面对,不是孩子考了100分,共同来面对来了,而是30分,也是共同面对。而不是扔给孩子一个人,去,面壁思过去。

找到“孩子遇到了困难”,是什么困难?如何认识?如何沟通?如何判断?用什么策略?

所以你看,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是极其不简单的。不是父母不想,而是在这些地方,都是空白和未知。

那只能本能反应,因为我们不清不楚的把问题搞错了。

“我期望的是孩子好好学习”,现实是”不好好学习“。而之间的差距不是孩子一个人面对,而是我们共同去思考、行动、进步的起点。

而不是”我期望孩子好好学习“而”现实孩子不好好学习“,所以这是孩子给我的一个”麻烦“,我要找办法解决这个”麻烦“。

如果你认为,”呀,这么复杂繁琐的呀“。我说”是的“。因为任何事情要把它搞好,都不可能是随随便便的,大腿一拍,立马就想到了,立马来灵感怎么干了。

问题分两种,解决思路大不同

那我们今天先从这个策略中来看,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路径。那问题的性质都分了哪些呢?

一般分为:阻碍型问题和思考型问题。

阻碍型问题:我电脑坏了(现实是我一按开关就启动开了,但这次按了没反应——现实状态偏离了正常状态)。这就是一个阻碍型问题。需要用”修理“”复原“的思路。

思考型问题:”如何让我的孩子学业得到提升“(现实状态与更高的目标之间有差距),这就是一个思考型问题,需要用”构建“和”规划“的思路。

再回到刚才的问题”我的孩子不好好写作业“。这是什么问题?

是修理,是复原?孩子一修理,一复原后就达成我们的目标了(孩子能对自己的事情上心,好好写作业)?显然不对,再怎么修理也修理不到”好好学习“。

因为孩子可能从未建立过“主动学习”的状态,无从“复原”。

那是什么?”构建“和”规划“的思路。

构建一条,从不好好写,到写,到写完,到写好,到好好写的路径。(这不是一步,这是好多好多步的建设视角)

规划第一步先做什么,达成什么效果,达到后,第二步做什么,达成什么效果。始终围绕最终的目标来进行。

路径清晰,目标清晰。

养育的本质,是“看见”不是“搞定”

最后想说

当我们对着孩子吼着“快去写作业”时,我们以为自己是在解决问题。

但夜深人静时,诚实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究竟是想培养一个主动探索的终身学习者,还是只想制造一个“作业已完成”的假象来安抚自己,可能因为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后所带来的”麻烦“的焦虑?

每一个孩子和父母愤怒的瞬间,都是父母想尽办法后的精疲力尽和孩子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事情并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求助。

但现实却往往是,我们用自己的”想尽办法“浇灭了孩子本来”想说点什么“的难过和无助。

在跟很多家庭接触后,父母跟孩子的问题卡在哪里了呢?

不是父母不用心,不想办法,也不是孩子没有努力,不够好。而是我们在自己空白的领域,用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障碍“的刻刀,去雕琢需要用”思考“的孩子的未来。

下次,当场景再现的时候,其实一句”妈妈注意到你好像很累“(先看到人本身和她的状态),”是不是你遇到了很多问题,不知道怎么办?“

”妈妈也不懂怎么帮你好,你愿意的话,说说看,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这些细小而微妙的变化,不仅仅只是”作业写完了吗?“”学习怎么搞得一塌糊涂“

而是——”我的眼中有了你“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比拼“搞定问题”的技巧有多高明,而是回归“看见彼此”的温度——先有温暖健康的关系,才有慢慢变好的根基。

修水管、修电脑,考验的是修理的技艺,目标是复原如初。

但养孩子,终究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陪伴与守望。我们能做的,是在她尚且在我们羽翼下的时光里,为她种下诚实的、勇敢的、好奇的种子,然后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耐心,静待其破土、生发。至于最后能长多高,伸展向何方?

那是生命独自完成的奇迹。而每一个奇迹,都有它必经的轨迹,最终只向我们揭示一条朴素的真理:生命本身,就值得敬畏。

天地之间,自有其成长法则。它不因我们个人的意志——“我非要怎样”——而转移。

因此,充满觉知的“少做”,远胜于被焦虑和恐惧驱使的“一顿乱操作”。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答:养育,究竟是哪一类问题? 它从来都不是一个急需“修理”的阻碍,而是人世间最复杂、也最珍贵的“思考型问题”。它的答案,不在任何速成的方法论里,而藏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

我们在一起时的模样,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生命未来样貌的雏形。

当我们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孕育”。“孕”,从来不是一个结果,它是一个过程;“育”,首要的不是“育才”,而是“育人”。——这不是我们诞生这个生命最初得道理吗?

我们无法“修复”一个生命,只能像对待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不用逼自己,只提供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与清澈的水分。

将破土的力量,交给时间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