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祁晓玲
从纯电动技术到智能化车型应用,从氢燃料电池车到无人驾驶电动车,不少入华多年的跨国车企正在中国谱写全新的“进博故事”。

据了解,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上,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以“出行,无限可能”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车企,展示电动化、智慧化、低碳化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这不仅是未来出行科技的秀场,更是外资车企深耕中国市场的战略支点。
01
从“全球同步”到“中国专属”
电动化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1700万辆,市场份额首次突破20%,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渗透率首次突破40%,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作为全球企业展示前沿技术、深化中国合作的重要窗口,本届进博会的汽车展区便成为跨国车企加码中国电动化市场的缩影。大众、丰田、保时捷、日产、特斯拉等全球知名汽车企业纷纷携电动化车型与核心技术亮相,直观呈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战略投入。
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我们将全面呈现‘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指引下的焕新产品阵容与强大技术实力,展示近三年来积极实施战略转型的切实成果。”大众汽车计划到2027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约30款新能源车型;到2030年增至约50款,其中包括30款纯电动车型。
特斯拉带来的ModelY L车型,正是“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生动体现。这款大六座豪华SUV由中国团队牵头设计研发并制造,在中国首发后推向全球,展现出跨国企业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实现本土化创新的最新成果。
日产汽车展示了覆盖纯电、插电混动及智能燃油车的多元动力产品矩阵,其专为中国家庭开发的“最家”纯电轿车N7,更是日产电驱化与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从AI零压云毯座椅、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到提升驾驶安全性的一段式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再到保障出行安全的超安全电池与NISSAN OS超级车机系统,每一处设计都精准回应了中国用户的核心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进入了由市场驱动的稳定发展阶段,如何夯实现有成果、突破发展瓶颈成为关键议题。对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建议,要坚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不动摇,继续强化顶层规划指引,稳固生产、消费各个方面的预期;第二,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特别要加速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第三,继续完善充电设施、金融保险、维护维修、二手车交易、电池回收再利用等服务体系;第四,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与清洁能源的对接,发挥电动汽车的碳减排作用;第五,要同步做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服务支撑体系。
02
从“辅助工具”到“智能主体”
AI技术已成为重塑汽车产品力的关键。无论是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还是智能网联功能的场景延伸,这些展品都直观印证:汽车产业正迈入“AI定义汽车”的全新时期。
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逐步具备理解、决策甚至预测能力的智能载体,实现从“被动响应指令”到“主动提供服务”的进化。这种转变正全方位重构汽车产业的发展范式与生态,地平线总裁陈黎明表示:“汽车以后将成为一个大型的AI Agent,成为人类历史上在物理世界中首个大规模落地的AI设备。”

特斯拉Cybercab的亚太首秀,将这一趋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款没有方向盘和脚踏板的金色座驾,采用端到端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方案,生动诠释了汽车从“驾驶工具”向“智能出行伙伴”的角色蜕变。支撑这种变革的,是汽车角色的系统性升级。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汽车逐渐变成一个更大的技术集成者和更大的智能终端,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甚至包括半导体芯片的技术都会向汽车来集成。”数据更显示:传统燃油车时代,机械硬件占整车成本的70%;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50%以下,预计未来几年将跌破30%;与之相反,电子化硬件成本占比持续上升,2030年将达70%,而AI技术的深度渗透正是这部分成本的竞争力核心。
这种角色升级不仅重塑汽车产业内部,更在智能产业生态中释放出更强的带动效应。张永伟提出“智能化时代需跳出汽车看汽车”的观点:汽车智能化是智能领域中率先成熟的板块,其技术体系、产业链供应链,能为智能机器人、低空技术、船舶等尚未规模化的新质产业提供支撑。“汽车行业可助力这些产业快速进入零部件低成本阶段,若早期实现融合发展,能大幅缩短其大规模产业化时间,提升产品竞争力。”
而这种“带动效应”的底层逻辑,在于三大领域的高度耦合。作为智能产业的代表,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与低空经济在三个方面高度耦合:其一,技术同源,三者均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支撑,虽终端形态、功能不同,但本质是AI技术的差异化应用;其二,产业链相通,智能汽车与具身机器人的供应链重合度超60%,部分企业达70%,共用环节远多于个性化环节;其三,应用融合加速,天地一体的智能终端不断涌现,融合基础设施持续推进,正逐步模糊产业间的应用边界。
基于这种高度耦合的特性,张永伟进一步提出了推动三大领域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一是通过制造环节降本增效,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推动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速迎来“电动汽车时刻”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可跟随整车企业延伸供应链、开展跨领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术平台;三是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将新兴产业的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抢占全球蓝海机遇;四是不断完善聚合智能产业推进机制,从单一产业发展思维转向聚合统筹发展,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算力体系,并在政策调整、法规突破、行业管理方面先行先试。
03
从“终端减排”到“全链低碳”
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这一趋势在本届进博会的汽车及相关展区得到了生动诠释。米其林、伟巴斯特、特斯拉等中外企业纷纷携绿色技术与产品亮相,从降低行驶能耗的低滚阻轮胎,到践行循环理念的回收材料应用,再到优化生产环节的低碳工艺,这些展品直观展现了汽车产业向绿而行的实践探索,也印证着低碳转型已从理念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
特斯拉展台构建的“未来街区”,呈现了从能源生产、储存到使用的全链条低碳闭环,展现了汽车低碳化从终端使用向全链条延伸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推动汽车产业绿色变革,既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更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战略升级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作为转型的核心载体,不仅承载着减碳降碳的生态使命,更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的关键抓手。而这一转型进程,正得到清晰的目标指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明确提出,我国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将于2028年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至2040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60%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郭守刚在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表示:“我国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方向不会变,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的客观规律不会变。”面向“十五五”时期,相关部门将从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促进汽车消费、完善管理体系及深化合作开放等多维度发力,全力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企业作为转型主体,正以多元实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赛力斯集团副总裁康波此前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这场变革的核心动能正是电动化、智能化、循环化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振。”他强调,可持续发展绝非单一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全产业链参与的“生态共筑系统工程”。基于这一理念,赛力斯正积极联合合作伙伴凝聚绿色共识,通过深化全产业链协作,共同构建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产业新生态。
吉利汽车则以量化目标展现了企业的转型决心与执行力。作为较早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汽车企业,吉利将降碳行动覆盖全生命周期。吉利汽车集团ESG管理总监俞绍华在2025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行动大会上透露:“截至2024年末,吉利已实现18%的降碳成果,到今年末有信心完成25%的全生命周期降碳目标。”这一阶段性成果,成为企业层面落实产业低碳转型的鲜活例证。
本届进博会呈现的不仅是产品与技术,更是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变革全景。这三重变革相互交织、协同递进,正推动汽车产业从“交通工具制造商”向“智能出行服务商”与“低碳生态构建者”全面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