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医经钩考》《经典正考》《汉志·黄帝内经》非今本《黄帝内经》

《医经钩考》《经典正考》:《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金栋、雪宁按:《黄帝内经》书名,见于东汉班固《汉志·方技

《医经钩考》《经典正考》:《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

金栋、雪宁按:《黄帝内经》书名,见于东汉班固《汉志·方技略》,实则承袭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之《别录》与《七略》,当为刘氏父子(或侍医李柱国)所命名。

据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今通行本《黄帝内经》不是《汉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典籍《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九卷》《灵枢经》)组成。两书约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由当时之医家或方士医搜集整理编纂成书。

所谓“成书”,即该书所有内容完全编纂在一起了才算成书!成书与成篇不同。每篇文章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写成,但编纂成书是同一时期、一二个或几个作者所为。《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两书之名皆首见于《隋书·经籍志·医方》,“黄帝”二字是托名。今本《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乃传统之误读!

将《汉志·黄帝内经》与今本《黄帝内经》合在一起的源于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说:

“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王冰次注《黄帝素问》自序中宗其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流传至今,从而成为正统权威之说法。

《汉志·方技略》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直接明确这个说法的如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说:

“《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

当代有学者考证亦认为《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不是今本《黄帝内经》,从而打破了以往固有正统权威之说法。如

1、田树仁、王建中考证认为:“《灵枢》《素问》成书于东汉,当然不是《黄帝内经》。……《灵枢》《素问》根本不是《内经》的两个组成部分,而是各自独立的两部书……《灵枢》《素问》虽然内容时间跨度很大,只能反映其素材来自多方面。但作为每部书来说,必然有其主体部分的编纂时间。二书无疑各自成于一时甚或一人之手”[《中华医史杂志》,1991(3):145—149]。

2、余自汉等《内经灵素考辨》说:

“《黄帝内经》包括现传《灵枢》《素问》两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现传《灵枢》《素问》当是汉前我国医学理论之集大成者。由于‘《黄帝内经》十八卷’只是《方技略》医经四家二百一十六卷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它根本不可能包括现传《灵枢》《素问》两书……《灵枢》《素问》两书很可能是东汉中期有某些士人医家汇集东汉前一些时期的医学文献,并结合当代的医学成就分别编纂而成。《灵枢》《素问》这两部医学文献汇辑本的最初选辑工作,无疑是分别出自一时一人或一些人之手。二者的成书年代无疑还有先后之分”。

3、廖育群先生《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说:

“《素问》和《灵枢》必定不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黄帝内经》十八卷’”,理由如下:

“今本《黄帝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独立著作组成,《汉书·艺文志》中并无此类现象。两书用语、理论取舍等方面有许多不同,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原来就应该是互不相关的两部独立著作。

“《素问》《灵枢》(《九卷》《针经》)两书之名在历代正史书目中一直分别使用。称其为《黄帝内经》实只是皇甫谧的一种猜测,唐王冰宗之,再由后世医家口笔传播至今,却未被历代书志所承认。”

对今本《内经》的成书时间,廖氏认为“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但有古近之分,“其古者,甚至可以见到‘曰病无他’这种类似甲骨卜辞用语的文字。言其近,又有‘中正之官’这种曹魏始出的官职名称”,并认为“西汉以前的医学著作并无整部保存下来的例子,后世所见者均是东汉之书,如《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而现在应该再加上《素问》与《灵枢》这样两部独立著作”,即两书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

4、梁繁荣、王毅主编《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说: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已非刘向父子及李柱国写定之《黄帝内经》。今本《素问》与《灵枢》(《九卷》《针经》)成书均在向、歆之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前,即东汉时期。……东汉时有医家中之杰出者,将各家中医理论著作汇为一集,名之曰《素问》《九卷》,采用黄帝君臣问答的体裁,以示其来源古老。所以,今本《黄帝内经》固然包含有刘向父子写定之《黄帝内经》的内容,同时也包含有扁鹊、白氏等各家的内容,只是我们仅依据今本《内经》已难以分别孰为黄帝,孰为扁鹊,孰为白氏的内容了。”

5、赵洪钧先生说:

“我认为,《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内经》(或者再加上其他五种医经)至少包括了今《内经》主要的核心篇章。试读班固关于‘医经’的定义,今《内经》(包括了《素问》和《灵枢》)的内容完全符合要求,而其他的现有汉代及以前的医学文献,基本上都不符合要求(《十一脉灸经》是单篇出土文献,暂不考虑)。故应该承认《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就是今《内经》的祖本。否则,《素问》《灵枢》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过,接近九卷、八十一篇的《素问》和《灵枢》,最可能是东汉中期出现的。这一点廖育群说的比较好。即刘歆的《七略》不可能漏掉这两部大书。班固写《艺文志》的时候,很可能有了略同今《素问》和《灵枢》(即《针经》或《九卷》)的著作。但他不能把东汉时代的《内经》载入《汉书》的《艺文志》。对看出自班固之手的《白虎通》可以肯定,那时中医的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内经》的理论硬核和超硬核已经完全稳定或成熟。故可以断定《白虎通》是《内经》成书的下限。”(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6、曹东义先生《扁鹊学术思想研究》说:

“皇甫谧‘错认’《黄帝内经》。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引用《素问》《灵枢》的内容,魏太医令王叔和引用这两本书,都没有说这是《黄帝内经》,而此后魏晋之际的皇甫谧却做了这样的‘指认’,其理由不够充分,甚至不符合当时的书籍制度。……更为重要的内证是《素问》《灵枢》中有东汉以后才能有的某些内容,也证明其非为《汉志》所载《黄帝内经》。”

要之,《汉志·方技略》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不是今本《黄帝内经》。今本《黄帝内经》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典籍《黄帝素问》和《黄帝针经》组成,“黄帝”二字是托名。两书约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由当时之医家或方士医搜集整理编纂成书。两书之名皆首见于《隋书·经籍志》。今本《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乃传统之误读!

附:两部被误读、被错指二千年来的东汉医经《素问》和《灵枢》

金栋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知其所以然!

据《正说内经》《医经钩考》《经典正考》等考证,今通行本《黄帝内经》不是《汉志·方技略》所记载的“《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巨典组成,即《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九卷》《灵枢》)。两书之名皆首见于《隋书·经籍志·医方》,两书约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黄帝”二字是托名,而“托之古人,以自尊其道也……名托古人,事皆乌有”(余嘉锡《古书通例》)。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魏晋太医令王叔和《脉经》及唐代大医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等则不认为《素问》和《灵枢》就是《黄帝内经》。感兴趣者,可参看相关原著。

今通行本《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本书,乃由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错指,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时承袭之,从而成为正统及权威说法,流传至今。殊不知,此等乃传统之误读、之错指也!

又,今通行本《黄帝素问》,简称《素问》,全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乃由唐代王冰次注、宋臣林亿等《新校正》者。而今通行本《黄帝针经》,则为宋代锦官史崧所献之家藏旧本《灵枢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