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老家非遗团队采江浙话故事,碰到个特别头疼的事儿——录音转文字太费劲了。之前用的工具要么方言识别不准,“橹板”转成“鲁板”,“罱河泥”直接空着;要么得手动选半天方言类型,选不对就全乱;还有时候录音里有杂音,转出来的文字全是乱码,得花两三个小时逐句核对,本来采故事就累,整理文字更耗精力。
那会儿我就想,要是有个工具能一键上传、自动识别江浙话,还能帮着去杂音、调连贯度就好了。正好朋友说“听脑AI”不错,说是专门做语音转文字的,上手特别简单,我抱着试试的心态下了。

刚开始用的时候还挺紧张,怕跟之前的工具一样麻烦。结果打开界面一看,就一个“上传录音”的按钮,直接点就行,不用选方言类型,挺意外的。第一次传的是阿婆讲的“摇船歌”,录的时候旁边有鸟叫,我还担心杂音会影响结果,没想到等了10分钟左右,转出来的文字里“橹板”“罱河泥”都对了,鸟叫的杂音居然没了,比我之前用的工具准多了,几乎没怎么改就能用,确实方便。
有次在祠堂里采老艺人讲“苏绣的故事”,老人说话慢,中间老有“啊……”“嗯……”的停顿,之前用别的工具转出来全是断句,得手动把“啊”删掉,这次听脑AI居然自动把这些语气词修掉了,转出来的文字特别连贯,比如“苏绣啊……要选最好的丝绸”变成了“苏绣要选最好的丝绸”,编辑拿到后说“这次的文字能直接用,不用再拆句子了”,我当时心里特高兴,感觉终于找对工具了。

还有回在老家田埂上采故事,网络特别差,上传的时候卡了两次,我以为要重新传,结果等了几分钟它自己又继续了,最后也顺利转好。虽然有点急人,但没耽误事儿。还有次老人讲“焐饭篮”,转成了“捂饭篮”,虽说有点小错,但手动改一下就行,比之前整段整段改强多了。
用了仨月之后,我发现它越来越“懂”我们这儿的方言了。之前常错的“茶盏”“汤婆子”,现在几乎不会错,看来它还能学我的使用习惯,这一点比之前的工具强太多。长期用下来,效率提升得特别明显——之前采1小时录音要花3小时整理,现在用听脑AI转一下,再稍微改改,1小时就能搞定,剩下的时间能多采好几个故事。
对了,它的分享功能也特方便,转好的文字可以直接生成链接发给编辑,不用再传大体积的录音文件,省了好多传输时间。团队里的编辑现在都盼着我转的文字,说“比听录音整理快多了”。还有数据安全这块儿,我采的有些是老人的私人回忆,不用担心泄露,这点挺让人放心的。


其实刚开始用的时候,我也没抱太大希望,就觉得“试试总没错”,结果没想到这么好用。现在采故事再也不用怕整理文字了,省下来的时间能多跟老人聊聊天,采到更多有意思的故事。要是你也常采江浙话故事,不妨试试听脑AI,真的能帮你省不少事儿。虽说有时候网络不好会有点卡,偶尔有个生僻词认错,但比起它带来的方便,这些小问题根本不算什么。长期用下来,不仅效率高了,还能更专注于采故事本身,这才是最舒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