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极低碳水化合物并配合适量蛋白质的膳食模式,由美国医生Wilder于1921年首创。该饮食通过促使机体产生酮体来模拟饥饿状态,最初被开发用于替代癫痫的饥饿疗法,并成为癫痫治疗的有效手段。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其临床应用范围已从神经系统疾病扩展到代谢性疾病和肿瘤治疗等领域,包括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管理。
在专业医疗监督下规范实施生酮饮食,能够有效帮助血糖控制,甚至对糖尿病病情逆转产生积极影响。
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生酮饮食干预?
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酮饮食干预应分阶段实施。前三个月为关键干预期,重点通过科学配比的生酮饮食、适量运动及生活方式优化,激活机体脂肪代谢功能,促进体内多余脂肪分解,实现减脂减重目标。
达成预期减重目标后,需逐步从严格的生酮饮食过渡到常规饮食模式。此转换期需特别注意体重管理,避免出现反弹现象。最终进入体重长期维稳阶段,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管理机制。

整个干预过程中,必须定期监测患者血糖及其他代谢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降糖药物方案。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干预阶段若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中止:患者耐受不良、肝肾功能异常或高尿酸血症等不良反应。终止后可选择转为过渡期饮食观察,或完全停止干预恢复普通饮食。
生酮饮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生酮饮食可能引起一些暂时性不良反应,通常在身体适应以酮体供能后自行缓解。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低血糖反应
限制碳水化合物4-7天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虚弱、心慌、出冷汗等症状,一般1周内缓解。若血糖<3.9mmol/L伴昏睡、面色苍白等,需对症处理并改用柔性生酮饮食,逐步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饥饿感
初期可能出现明显饥饿感,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机体适应酮症状态,饥饿感通常在1至数周内逐渐缓解。
面色潮红和心率加快
少数患者在生酮第1周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心率加快,可能与低血糖、酮体生成或轻度代谢性酸中毒有关。及时监测血糖,若低血糖则按前述方法处理。建议增加饮水量,必要时饮用苏打水以缓解症状。
皮肤瘙痒与风疹
酮体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泌尿道排出,部分敏感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或风疹等过敏反应。用弱碱性沐浴露清洗皮肤2次,若症状较重,可适当降低脂肪比例以减少酮体生成。
便秘
生酮疗法是一个低纤维饮食疗法,便秘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可以通过运动或者使用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来解决。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酮干预的过程中,随着良好生活方式的建立,一般会出现血糖下降,控制良好的情况。但生酮饮食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资料来源:
[1] 糖尿病之友杂志《想要血糖好,多吃肉、少吃主食,真的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