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渐近,能源保供迎来关键时刻。在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塔里木油田的工人们正与时间赛跑,为即将到来的用气高峰做最后准备。作为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和南疆五地州的首要气源地,这里的每一次开阀输气都关乎千家万户的冷暖。
10月31日,塔里木油田宣布环绕盆地建设的4座储气库已全面完成年度注气任务,累计注气量达12.4亿立方米,创下历史新高。这些埋藏于地下的“天然气银行”已蓄满能量,只待冬季用气高峰时开仓供气。

01 储气库群:南疆地下的战略粮仓
历经210天的集中注气和15天的注采平衡调整,塔里木油田的储气库群已进入临战状态。按照计划,这些储气库将于11月16日正式开启采气作业,采出的天然气将优先保障南疆五地州的民生用气需求。
储气库是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季节调峰、应急供气和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三重使命。在塔里木油田,由牙哈、柯克亚等4座储气库组成的环南疆储气库群,自2022年以来已累计注气超25亿立方米,累计供气超3亿立方米。
牙哈储气库作为我国埋藏最深、库容量最大的深层储气库,气藏平均深度超过5100米,设计库容量达151.6亿立方米。在2024年至2025年供暖季,其日采气量已攀升至220万立方米,最高日保供能力可达380万立方米,能够满足700多万户家庭的日常用气需求。
柯克亚储气库则作为塔里木油田首座储气库,截至2025年6月18日,其年度注气量已突破1亿立方米。技术人员通过“一井一策”精细管理,优化注气压缩机运行,为冬季调峰备足“底气”。
这些储气库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模式持续推进。牙哈储气库一期工程计划于2026年全面完工,届时年工作气量将达到24亿立方米。未来二期工程完工后,工作气量更将提升至50.4亿立方米。
02 产供协同:全链条保供的塔里木实践
塔里木油田已开启全链条协同作战模式,建立上游气田与下游用户间的冬供联动机制。通过精准预测今冬明春用气需求,油田每天将8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安全输往下游,牢牢守住民生用能底线。
在气源保障方面,塔里木油田着力提升天然气生产能力。博孜大北气区作为我国深地天然气主力上产区,天然气产量连续五年保持强劲增长。目前该气区开井123口,每日从地层深处采出天然气近3000万立方米。
油田还精心组织油气生产能力提升工作,通过老井稳产、措施增产、新井上产和管理促产等多措并举。冬供期间,计划投产重点气井20口,新建日产能力376万立方米;投产库车山前措施作业井10口,恢复日产能力81万立方米。
地面管网配套建设同样如火如荼。塔里木油田已完成20条天然气“大动脉”的清管作业,确保管道输送效率。气化南疆天然气管道工程等6项冬季保供重点项目正加紧建设,其中克英线已建成投产,每日最大供气能力达1100万立方米。
这个供暖季,塔里木油田进一步完善了保供领导小组和三个专项工作专班,针对井控安全、地面系统运行等四个方面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确保生产安全平稳。
03 技术创新:深地攻坚与数字赋能
超深井钻井技术是塔里木油田扩大天然气供给的关键支撑。目前,油田在天山南麓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已建成五个深层、超深层天然气主力产区,日产天然气超过9000万立方米,大部分资源采自地下七八千米的深部地层。
2024年,塔里木油田钻探8000米以深井超过50口,实施的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顺利突破万米大关,成为世界陆上第二、亚洲第一垂深井。这项突破带动了万米钻探技术和装备的迭代升级,为深地油气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技术正在为冬季保供注入新动能。塔里木油田创新应用电子巡护、远程监控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智能巡检模式。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建立的实时数据监控平台,结合“人工+远程”巡检模式,有效保障了柯克亚储气库的安全稳定运行。
无人机、检测仪和光纤监测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从集输到调控的智能化升级。管网在线仿真系统可对管道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储气库运营也逐步向智能化迈进。相国寺储气库作为智能化示范工程,智能管控平台可实现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关键数据自动推送,智能配注配采工作流程能在5分钟内形成单井最优配产方案,确保调度指令快速响应。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保障了当前保供任务,也为未来能源储备探索了新路径。塔里木油田正同步实施东河、塔中储气库先导试验,持续壮大“地下粮仓”。
随着冬季用气高峰临近,塔里木油田的保供体系已准备就绪。从超深地层开采到智能管网输送,从储气库调峰到终端用户供应,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能源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这片热土下涌动的清洁能源,将成为温暖千家万户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