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陆正祥:禅魂军骨融书艺 不拘古意开新风

禅魂军骨融书艺 不拘古意开新风——论陆正祥书法的禅意浸润、军魂风骨与文心创见文 / 翟玉林书法家陆正祥先生在中国书法史上

禅魂军骨融书艺 不拘古意开新风

——论陆正祥书法的禅意浸润、军魂风骨与文心创见

文 / 翟玉林

书法家陆正祥先生

在中国书法史上,“师古”与“创新”的平衡始终是核心命题。当代书法家陆正祥以“二十载临帖筑基、半生修行立格”的路径,走出独特艺术道路:从九华山禅院抄经启笔墨初心,凭军旅生涯铸线条筋骨,借复旦中文系养文心意境,将传统技法、生命体验与文化修养熔于一炉——既以“广涉真草隶篆”守书法根本,又以“字随文意”辟个性表达,更以“艺术惠民”拓公共价值,成为当代书坛“传承中创新”的典型代表。

一、风格内核:从师法古人到以心驭笔,筑牢艺术根基

陆正祥的书法风格,始于对传统的敬畏,成于对自我的坚守。他深谙“师古不泥古”真谛,以“师法古人”为必经之路,用“以心驭笔”赋笔墨的独特灵魂,二者形成“根基——升华”的递进关系。

师法古人:在临帖中汲取经典养分

他数十年临帖不辍,非泛泛而学,而是针对性吸收经典优长:临二王行书,主攻《兰亭序》灵动笔势与《圣教序》结体严谨,练就行草流畅质感;学孙过庭《书谱》,专注“草法规范”与“墨色变化”,为情境化用墨伏笔;攻唐楷以颜柳筑基,取颜体宽博厚重、柳体骨力劲挺,让楷书兼具端庄与筋骨;习魏碑细究《始平公造像记》方笔雄健、《郑文公碑》圆笔温润,避碑学生硬、帖学软媚之弊。这种“精准临习、分类吸收”,让他从传统获取的不是僵化技法,而是可转化的“笔墨语言”。

以心驭笔:让生命体验融入笔墨

当传统技法积淀深厚,个人经历自然化为书法个性:幼年九华山抄经的“静气”,令其《心经》小楷行距疏朗如禅院空阶,笔锋无燥气,收笔顿挫如晨钟余韵,不刻意求“空寂”却显禅意本真;二十载军旅生涯的“刚劲”,使《从军行》竖笔如长枪立地,起笔似持枪瞄准、行笔如沙漠行军、收笔若收兵整队,无剑拔弩张戾气,却藏军人果敢;复旦中文系的“文气”,让《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用墨渐浓、笔势放缓,“绿”字竖钩藏生机;“明月何时照我还”墨色转淡、笔锋收紧,“还”字右点含乡愁,实现文字意境与笔墨语言的深度共鸣。

二、技法造诣:从碑帖融合到字随文意,突破创作定式

在技法层面,陆正祥不固守“碑学”“帖学”单脉,不盲目追形式创新,以“碑帖融合”打基础,用“字随文意”破定式,形成兼具传统厚度与个性张力的技法体系。

碑帖融合:取碑之骨、帖之韵,造“刚柔相济”之笔

他巧解碑帖对立:以《始平公造像记》方笔为“骨”,用于起笔与转折,如军营“铸剑”题字横笔,方笔出鞘透着雄健;以《郑文公碑》圆笔为“韵”,行于行笔与收笔,如宜兴企业“好风吹来”行书,圆转线条显灵动。这种“方笔立骨不生硬、圆笔润韵不软媚”的平衡,恰显其笔墨的“灵性”——“该收时紧致有力,该放时舒展灵动”,堪称当代碑帖融合的精妙实践。字随文意:弃预设形式、顺内容节奏,创“情境共生”之境与部分年轻书家“过度求字形变化”不同,他的创作始终以“内容”为核心:写《观沧海》用行草,笔势如洪波涌起,“日月之行”以枯墨显苍茫,“若出其中”以涨墨见磅礴,节奏随诗意起伏;书《道德经》选段用小楷,结体如古松挺立,墨色清浅均匀,尽显庄重;作公益春联兼行楷,字体大小适中、笔画清晰,既便于群众辨认,又不失书法美感。

创作无预设框架,“文意引笔墨,笔墨映文意”,常生意外之妙——如写“好风吹来”,“好风”笔速快、墨色淡以显轻盈,“吹来”笔速缓、墨色浓以显绵长,终成“风动纸间”的视觉效果。

若说碑帖融合与字随文意是“笔端功夫”,深厚文化修养便是“笔后支撑”——唯有读懂《滕王阁序》的开阔,方能写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墨境。

三、公共价值:从空间题字到艺术惠民,拓展书法边界

陆正祥的书法从未困于展厅书斋,而是主动走进公共空间、贴近大众生活,让书法既是“文化地标”,也是“生活温度”,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公共空间题字:让书法成为地域文化符号

他的题字皆与场景深度契合,非“千篇一律”:为军营作8米高石头题字“铸剑”,单字2平方米,榜书浓墨、笔势如剑出鞘,既显军人“铸剑为战”精气神,又成军营文化地标;为九华山国学书院题字,楷书融隶书古朴,“国”字宽博如学府,“学”字舒展传知识,呼应书院文化属性;为南京绣球公园“天下第一军灶”题字,隶书配古铜色墨,笔画如老灶纹路,暗合历史厚重;为宜兴企业题“好风吹来”(3.5米×1米),行书线条灵动如清风,被展于大厅成企业文化名片。这些作品让书法不再孤立,而是与空间、文化、历史共生的“符号载体”。

公益艺术惠民:让书法浸润温度

他秉持“艺术服务大众”初心,将书法温度传至不同场景:每年腊月进社区写春联,从“福”字到“天增岁月人增寿”,笔笔含新春祝福,曾有老人握其手叹“这字比买的春联暖多了”;连续多年春节赴南京南站,为旅客写福字、道“新春快乐”,暖奔波之人异乡归途;2024年春节前,更以南京艺海潮书画院艺术家身份,走进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为办事群众现场送福送联,让严肃政务空间浸润文化暖意,不少群众办完事后驻足等候,只为一幅手写“福气”。这些公益行动,让书法从“小众雅赏”变“大众共享”的文化福利。

陆正祥先生捐赠书法作品

陆正祥先生参加南京市政服务中心、南京艺海潮书画院主办的为群众写春联公益活动

四、艺术禀赋:从文化修养到人格践行,成就大家气象

陆正祥的书法成就,不仅源于技法与经历,更来自持续的文化修养与坚定的人格践行,二者共同支撑其艺术高度。

深耕文化修养:以经典滋养笔墨

他深知“书法不止于技,更在于文”,至今坚持每日研经典:读《诗经》感“风雅颂”韵律,让笔墨浸润诗意;读《论语》悟“仁者爱人”之道,让书法浸润温度;读《道德经》体“道法自然”哲思,让创作多一份从容;更能背诵《滕王阁序》《千字文》等长文,不仅熟记文字,更揣摩文中情感——当他背诵《滕王阁序》后书写时,“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开阔意境,正是通过“墨色由淡转浓、笔势由收至放”的技法转化实现的,让文字情感随笔墨自然流露。这种“以文养书”的积累,让他的书法脱“技巧炫耀”之嫌,添“文化厚度”之质。

坚守人格践行:以初心照亮艺术

身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陆正祥从未因身份成就改初心:创作不逐“流行书风”,始终“以传统为基、以自我为核”;生活中热心公益不求回报,认为“书法能给人快乐,便是最大价值”;行业内任南京艺海潮书画院副院长,兼任江南书画院副院长、兰飞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既积极参与书法组织工作,也常向年轻书家分享临帖经验,毫无保留。这种“技、文、德”兼备的追求,让他的书法既有“笔墨之美”,更有“人格之光”。

陆正祥先生参加南京艺海潮书画院举办的公益书画展

附:陆正祥艺术简介

陆正祥,法号演开,斋号兰雪堂,祖籍安徽桐城,生于安徽青阳,家学渊源深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南京艺海潮书画院副院长、江南书画院副院长、兰飞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自幼研习书法,启蒙于九华山禅院抄经,以颜柳楷书筑基;后得翁闿运、言恭达、张旭光、刘文华、尉天池、徐利明、丁迪蒙等名师指点,数十年临帖不辍,广涉二王、孙过庭、唐楷、魏碑及苏黄米蔡、明清大家,兼修真草隶篆,形成“厚重不失飘逸、规范不失灵动”的艺术风格。艺术成果斐然:2000年作品入编《中国书法家作品集》;2004年入展中法文化年(上海・巴黎)书法展并获金奖;2005年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全国职工书画展;2006年获全国楹联大展创作一等奖;2014年作品入编中国文联主编的《中华书画作品大观》,并作为国家礼品赠青奥会80余个国家(地区)代表团;2017年作品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永久收藏;2019年国庆70周年之际,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总工会与中国交通部联合主办的全国书法大展一等奖;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展览,亮相中朝、中韩、中法国际书画交流展及林散之双年展,远销英国、日本等国,常被政府部门及央企选作出国文化礼品,深受社会各界及海内外藏家喜爱。他坚持以文化修养支撑创作,每日研读《诗经》《论语》等经典,能背诵《滕王阁序》《千字文》;热心公益,每年下社区写春联,连续多年春节在南京南站为旅客送福字,2024年春节前更以南京艺海潮书画院艺术家身份,应邀到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为办事群众送福字春联,是当代书法“传承创新、艺术惠民”的重要代表人物。

文章作者翟玉林先生与书法家陆正祥先生合影

(本文作者系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特聘艺术评论家,南京艺海潮书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编辑:海潮

校对:墨研

图片: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