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看到这样一句话:
“教育的第一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平等。”
如果连“平等”都教不出来, 我们建再多的国际学院、发再多的合作简报,也毫无意义
10月26日凌晨,两点。 三峡大学南苑女生宿舍的灯忽然亮了起来。 一个女生在拼命呼救。 几分钟后,警方赶到。
后来人们才知道—— 那名闯入女生寝室的,是一位黑人留学生。 他翻过防护栏,徒手爬上二楼,试图猥亵。 女孩奋力反抗,最终逃过一劫。
这件事,像一颗石子,击穿了人们心底的平静。 有人震惊,有人愤怒,也有人——开始沉默。
01|熟悉的处理方式
有学生说,事发后,学校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道歉”或“安抚”,而是关评论、删帖子、劝删视频,要求学生“不要传播负面信息”。
几天后,或许因为舆论压力,或许是“严谨的调查”,官方通报终于来了: 那名留学生已被刑拘、并开除学籍。
很多人说:“规则终于出声了。” 可在那之前的几天, 多少人感受到的,不是正义的回应, 而是一种熟悉的压抑。
似乎我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循环: 事件曝光——公关封口——舆论发酵——公告发布——舆论平息。
这不是一所学校的故事,而是一种制度的惯性。 一个社会该如何处理丑陋的真相, 往往比真相本身,更能揭开它的灵魂。
02|为什么“留学生”成了“洪水猛兽”?
近几年,这四个字变得越来越敏感。 不是因为“留学生”三个字本身有什么错, 而是因为一系列的“双标事件”, 让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公平感”逐渐失去了信任。
山东大学的“学伴事件”闹上热搜, 女生要陪外国男生“融入中国文化”; 重庆理工大学,把男留学生临时安排进女宿舍“混住”; 如今,三峡大学又出了“爬窗猥亵”的闹剧。
三起事件,像三面镜子,照出同一个问题—— 高校的“国际化”,已经异化成一种病态的自我取悦。
一些高校热衷于数据: 多少国际学生、多少外文论文、多少“全球排名提升”。 但他们忘了,大学的第一职能,是守护学生的安全与尊严。
我们不是反对国际交流。 可当“友好”变成“讨好”,当“开放”沦为“跪姿”, 教育的底线,就被踩在了脚下。
当“国际化”变成一种“特权化”, 真正被忽视的,是那些安静努力的普通学生。
03|教育的本质,不该是“差别对待”
有个女生留言说:“我们不是反对留学生,我们反对不平等。” 这句话,点到了痛处。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你来自哪国、肤色如何, 而在于——你是否遵守同一套规则。
哲学家哈贝马斯说过:
“一个社会的公正,不在于它如何奖励优秀者,而在于它如何对待规则。”
真正的现代教育,不是给某些人特权, 而是给所有人同等的尊重与保护。
留学生来中国读书,本该是文化的桥梁、知识的交流。 但当个别高校把“留学生人数”“国际论文比例”当成政绩, 教育就开始变味。
一边是普通学生在寝室挤三人间、吃食堂八元套餐; 一边是留学生享受单人宿舍、专项补贴。 这样的对比,怎能不刺痛人心?
04|尊重,不该以牺牲自己人为代价
我看到一个评论说得很刺耳—— “在有些学校,留学生比本国学生更像贵族。”
他们有更高的补贴、更宽松的考核、更优越的待遇。 而我们的孩子,在同一片校园里,却被要求“理解”“包容”“让一让”。
这不是国际化,这是不平等。 真正的国际化,是双向的尊重,而不是单向的卑微。
有人说:要体谅外国学生适应困难。 可是,当他们用“文化差异”去掩盖冒犯、用“友好交流”来掩饰侵犯, 这不是文化差异,而是道德堕落。
大学不是外交场所,不需要礼仪性卑微。 教育不是施舍,也不是交换。 当一所大学学会了跪着求认可, 它就失去了抬头育人的能力。
05|教育的尺度,决定脊梁
三峡大学的防护栏已经加上了, 但更需要补上的,是教育的“防护意识”。
教育不是外交,也不是装饰。 它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守护。 守住学生的安全,守住规则的底线, 更守住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公平感。
我们当然欢迎留学生。 但同样要告诉他们—— 这是中国的土地,这里有中国的规则。 你享有权利,也必须承担责任。 这,才叫真正的平等。
06|写在最后
有人说,“规则终于出声了”。 我希望,不只是这一次。
因为每一个遵守规则的学生, 都值得被世界平等地尊重; 每一个勇敢发声的女孩, 都值得被制度温柔地保护。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在于“优待谁”, 而在于“守护谁”。
我们欢迎世界走进中国, 但更希望——当他们抬头看到这片土地时, 看到的,是一个有力量、有底线、有温度的地方。
希望下一个深夜的寝室,不再有惊叫, 只有被尊重的安稳呼吸。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