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生在咸阳遭遇惊魂19天……
警惕以“网恋”“游玩”“找工作”进行邀约的北派传销
毕业前夕,在咸阳的这19天噩梦般的经历竟成了一位大学生从初入社会的第一课……
临近大学毕业,本应满怀憧憬地迈向新的人生阶段,然而,一名大学生小志(化名)怎么也没想到,一场看似平常的邀约,竟将自己无情地拖入了长达十九天的传销深渊。
这场噩梦始于2025年5月22日,而背后的罪魁祸首,正是臭名昭著的传销组织“蝶贝蕾”。
· 群中诱饵,甜蜜陷阱初现
这个陷阱藏在大学QQ群的一则陌生好友申请里。
一名女子以“邀你到咸阳游玩”逐步拉近与小志的距离。这份看似无害的热情背后,藏着精心编织的骗局。如今,小志虽然还保留着与该女子的微信视频截图,但这些画面却成了那段黑暗经历的佐证。
· 初抵咸阳,疑云暗藏
在小志抵达咸阳的前几天,对方没有露出任何破绽。起初是两名女生陪同,后来又加入一名自称“合租室友”的男生。三人借着“消磨时间”带领小志辗转咸阳湖、万达丽彩超市等多个地方,甚至常常坐在超市对面的汉堡店闲聊。
但他们时刻紧盯小志的手机电量,这份过度的“关注”虽然让小志心生不安,但却也没有过多的警惕。但小志也没想到,就是这份“放松”让他错过了逃离的第一个机会。
· 步步紧逼,踏入狼窝
第三天,对方开始游说小志退掉费用高昂的酒店住到他们的出租屋内,在遭到拒绝后,三人并没有死心,换了说辞开始劝说小志前往他们的公司考察。
但是,当小志跟着三人抵达目的地时却愣住了。这个所谓的“公司”,竟藏在村庄居民的院子里。不等他细想,对方又以“先歇会儿再去公司”为由不停地拉他进门,而这一脚踏入,便再也没能轻易出来。
· 惊觉陷阱,软禁噩梦开始
这家所谓的“公司”,实际是咸阳师范学院附近村庄的一处院落。据小志回忆,房子在面对学校正门的右手边,大概率是石头司李家寨村或司司魏村。
刚进院时,他只看到几人悠闲打牌,便顺手给手机充电。可当他伸手想拿手机时,却被人猛地按住。直到此刻,小志顿时反应到:自己大概率是掉进了传销窝点。院子里的人明知是传销,却诡辩称“和别的不一样”,还抛出“考察七天就放你走”的谎言,将他牢牢软禁。
· 承诺成空,考试拖延计
七天期限一到,小志还是没有如约离开。传销组织为了拖延时间,又出了新的花招:“得通过考试才能离开”。可这场“考试”的“考官”故意吹毛求疵,哪怕答案只与“标准答案”差一个字,都会被判定“不合格”。小志根本没有机会逃离此处。
· 传销本质,“五级三阶”揭秘
该传销组织和所有的北派传销一样,打着直销、网络营销的旗号,实则实行传销惯用的“五级三阶制”。
组织内部分为会员(E级1- 2套)、推广员(D级3 - 9套)、培训员(C级10 - 64套)、代理员(B级65 - 392套)、代理商(A级≥393套)五个层级。
他们以销售“蝶贝蕾化妆品”为幌子,实际上并无公司,也不传实物,却宣称每套2900元,还鼓吹到了A级代理商每月工资高达23.8万,以此来诱骗更多人加入。
· 精神摧残,负面情绪轰炸
比起强制听课和考试刁难,更残酷的是精神摧残。有人用恶毒言语贬低他,拿他的家庭攻击,断言他“出去后干啥都不行”,甚至嘲讽“就算研究生毕业,月薪也就七八千,社会本就如此”,把负面情绪像潮水般灌向他;还有人“唱黑脸”,靠大声呵斥、言语威胁,一点点击溃他的心理防线。
· 身体折磨,恶劣环境煎熬
除了精神控制,身体上的折磨同样致命。
作为北派传销的“蝶贝蕾”窝点,这里的生活条件恶劣到极致:吃大锅饭睡地铺,每天只吃两顿饭,主食是馒头配清水米汤,菜永远只有单调的白菜;晚饭更是早到下午三点多,饥饿成了挥之不去的常态。
即使睡眠也被严格控制,每天仅能睡六个小时,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消耗,让小志一度陷入消极绝望。
更加不堪还有生活环境。厕所简陋到极致,男性小便池是一个桶,男女共用的大便池也是一个桶,污物大概三四天才清理一次,且多在深夜处理,刺鼻的异味成了窝点的“标志性气味”。
· 暗中观察,窝点信息初显
在被困的日子里,小志没放弃观察。小志发现,仅他接触到的“领导”就有七人,据此推测附近至少藏着七个传销窝点;被骗者多来自湖北、河南、甘肃、贵州、山西等地,其中一个窝点里,还关着一名年仅18岁的甘肃女孩。
而从窝点到咸阳湖大约只需要三十分钟的路程,这也让他更加确定,自己被困的村庄就在咸阳湖周边。
· 警方介入,逃离仍带威胁
这场灾难的转机源于毕业考试的临近。
小志因长时间失联,父母、老师与同学察觉异常后迅速报警。在警方的强力介入下,传销组织被迫放人。可即便逃离了魔窟,威胁仍未停止。对方拍下了他的身份证照片,以“你敢说出去就报警”相要挟,企图堵住他揭露真相的嘴。
· 噩梦终醒,警示后来之人如今再忆起这段经历,从最初的轻信,到被困时的痛苦挣扎,再到获救后的后怕,每个细节都像刻在了小志心上。
他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郑重提醒: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务必警惕陌生邀约,远离可疑场所,别让“网恋”“游玩”“找工作”这类看似合理的借口,成为传销组织下手的突破口。
[此文来源:李旭反传防骗团队,版权说明:以上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