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韩国宣布中国排日本前面,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国家大事,恍如儿戏,改个称呼顺序也来大书特书,韩国人的外交脑回路也是真的清奇。11月16日,一则看似微不足道的外交表述调

国家大事,恍如儿戏,改个称呼顺序也来大书特书,韩国人的外交脑回路也是真的清奇。

11月16日,一则看似微不足道的外交表述调整,在东亚政坛引发了连锁反应。韩国总统室正式宣布,将东亚三国的官方表述顺序统一为“韩中日”,彻底取代尹锡悦政府时期推行的“韩日中”称谓。

韩联社第一时间解读称,这是李在明政府“间接对华示好”的明确信号,标志着韩国外交正从“亲日疏华”的偏航轨道回归平衡。

从“日”在“中”前到“中”在“日”前,仅仅一个字的顺序变动,看起来就跟咱们的黑吉辽到吉辽黑差不多。但背后却藏着韩国对自身外交定位的重新校准,以及在中美博弈夹缝中求生存的复杂考量。

这份迟来的“示好”,究竟是真心实意的外交转舵,还是低成本的政治姿态?当我们把视线拉远,看清李在明政府在美韩关系中的姿态,答案或许会更加清晰。

首先这一表述调整并非无的放矢。

时间拉回到2023年9月,时任韩国总统尹锡悦在东盟峰会期间,首次在公开讲话中使用“韩日中”的表述,取代了韩国传统上惯用的“韩中日”。当时尹锡悦政府的高官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一调整反映了韩国与美日“基于价值和自由”的紧密合作立场。

这一变化在当时就引发了韩国国内的广泛争议,有网民吐槽“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更有人讽刺“下一步是不是要改成‘日韩中’”。

而如今李在明政府将表述顺序拨回原位,总统室官员更是直接点出要害:前政府过度偏向日本,破坏了外交平衡,现在的调整是“拨乱反正”。一个称谓的反复,俨然成为韩国外交风向的“晴雨表”。

李在明政府选择在此时统一“韩中日”表述,绝非单纯的语言规范调整,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表态,是一种低成本却高象征意义的信号释放。

首先,这种表述调整无需付出实质性的利益代价,却能精准传递出“重视东大”的外交姿态。相较于签订合作协议、调整关税政策等具体举措,文字顺序的改变操作简单、争议较小,既能避开韩国国内保守派的阻力,又能让东大清晰捕捉到其改善关系的意图。

其次,这一调整也是对中韩民间情绪的精准回应。近年来受尹锡悦政府“价值观外交”影响,中韩关系陷入低谷,民间交流也出现不少负面情绪。李在明政府上台后,急需一个低门槛的切入点来修复双边关系氛围。

而“韩中日”的表述回归,本质上是对中韩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一种象征性确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两国民间的对立情绪,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合作铺路。

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政府在解释这一调整时,特意强调“韩中日”是“韩国社会普遍采用的习惯表述”,将外交信号包装成“尊重民意”的举措。这种模糊化处理既达到了对华示好的目的,又为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充分展现了韩国在大国夹缝中“左右逢源”的外交算计。但也从侧面说明,这份“示好”从一开始就带着小心翼翼的算计。

李在明政府选择对华示好,并非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而是其既定外交路线与韩国现实利益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李在明而言,改善对华关系既是兑现政治承诺的必然要求,更是挽救韩国经济、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选择。

早在担任在野党领袖时期,李在明就明确反对尹锡悦政府的“亲美疏华”路线,多次公开表示“韩国不能将中国拒之门外”。他当时就指出,将外交“一刀切”地倒向美国,会让韩国丧失在东北亚的战略主动权,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2025年就职后,李在明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就提出,要以“坚固的韩美同盟、尽快改善的韩中关系”为基础,推行“实用外交”。

这种立场延续有着深刻的政治逻辑。李在明的支持基础主要集中在韩国中小企业主、普通工薪阶层和进步选民,这些群体对尹锡悦政府因外交失误导致的经济下行、物价上涨怨声载道。恢复中韩合作既能拉动出口、创造就业,又能巩固自身选民基础。

从APEC峰会后李在明支持率回升至53%的民调结果来看,其平衡外交路线确实获得了韩国民众的认可。可以说,对华示好是李在明维系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是其从在野时期就确立的“政治遗产”。

如果说既定政策是“表”,那么现实利益就是“里”。韩国经济与安全的双重困境,让改善对华关系成为刻不容缓的刚需。

经济上,东大是韩国“搬不走的重要市场”,两国经济的深度绑定早已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程度。2024年,东大仍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韩贸易额占韩国外贸总额的24%,远超韩美贸易额的15%。而尹锡悦政府时期的对华疏远,直接导致韩国半导体企业亏损扩大、汽车出口下滑,这也是李在明必须扭转的经济困局。

在安全层面,韩国同样需要东大的合作与支持。尽管韩美同盟仍是韩国安全的基石,但李在明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过度依赖美国、激化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只会让韩国陷入更危险的境地。特别是近期美韩推动共建核动力潜艇,虽然名义上是“应对朝鲜威胁”,但实际上却可能加剧东北亚地区的军备竞赛,使韩国陷入地缘政治的漩涡。

不可否认,“韩中日”的表述调整相比尹锡悦政府的“亲日疏华”是一种进步,也为中韩关系改善创造了积极氛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仅停留在称谓层面的示好,太过间接和廉价。真正的对华友好,需要的是在具体问题上的务实行动,而非语言上的“顺水人情”。

真正的诚意,应当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比如停止配合美国的对华技术封锁,恢复中韩半导体产业的正常合作;比如在历史问题上秉持正义立场,与东大共同反对日本的死灰复燃。这些行动才是对华友好的“硬通货”,而不是一个轻飘飘的称谓调整。

最为关键的是,判断韩国外交的真实导向,不能只看它对东大说了什么,更要看它对美国做了什么。对比李在明政府在中美两国面前的不同姿态,我们会清晰地发现:韩国的外交重心从未真正偏离美国,所谓的“对华示好”,不过是其“平衡外交”中的一环,绝不能因此对韩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要知道就在李在明政府宣布统一“韩中日”表述的半个月前,即特朗普访问韩国期间,李在明政府的“亲美”姿态可谓淋漓尽致。比如为了讨好特朗普,李在明不仅特意赠送新罗王国金冠,还送上了3500亿美元的投资大单。

另外李在明还请求美国向韩国提供核动力潜艇所需的核燃料,以提高韩国潜艇的作战能力。理由则是韩国柴电潜艇的水下续航能力有限,导致“在追踪中国或朝鲜潜艇方面存在限制”。

总而言之,就当前的局势来看,韩国亲美依旧大于亲中。所以应对韩国的“示好”,我们还是需要秉持“听其言,观其行”的原则,不能被这种廉价的示好所迷惑,更不能对韩国的“平衡外交”抱有过高期待。

或许韩国还是想着老办法,用形式上的示好缓和关系,殊不知时代变了,咱们已经过了病态追求国际声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