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29大萧条警示录,今天的世界,又在走老路吗?

1929年5月,一则消息在纽约证券市场不胫而走,有经验的交易员已经嗅到危险。“j.p.摩根公司正在秘密出货!”老鸟们噤若

1929年5月,一则消息在纽约证券市场不胫而走,有经验的交易员已经嗅到危险。

“j.p.摩根公司正在秘密出货!”

老鸟们噤若寒蝉,而新手们则对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无感:

“通用汽车只是正常的调仓,无需过度解读。”

交易员和经纪人们习惯追踪大额交易,这次换手的都是国外账户。

股市暴涨的十年,让老练的交易员也变得反应迟钝,外界不知道的是……

j.p摩根的操盘手们,正用自己在海外建立的账户为东家减持。

市场的旷世大劫正在酝酿,不是j.p摩根要洗劫市场,而是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提前打了招呼:

“快撤出市场,大衰退要来了!”

资本大鳄不会惊扰小绵羊,早在一年前,美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就变味了。

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对1928年的商品市场进行调研后认为,不太妙啊!

美国商品售价从1927年夏季开始上涨,紧接着,到了10月就停滞了,11月,各项指标掉头向下,这不是正常的波动。

按照规律,如果只是部分商品下跌还情有可原,可从1927年11月开始,几乎统计的商品都在跌!

“这是经济失衡的信号!”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大萧条的前奏早在1927年11月就露出端倪了。

分析师还在醉生梦死,第五大道的摩根家族成员已经如坐针毡。

“汽车滞销、钢铁滞销、矿产滞销、连带服装、皮革、煤炭、房产,几乎全滞销了,天呐!”

普通人只能掌握微观的经济形态,而摩根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则能看到宏观经济全貌,他们意识到:一场大衰退已经近在眼前。

这太符合经济规律了。

因为气球不会无休止的膨胀下去,且看过去十年发生了什么。

在被称为“柯立芝繁荣”的20年代,美国民众有点被宠坏了。

一战结束加二次工业升级,让美国成为天选之子。

欧洲重建需求和燃气机、电气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美国的汽车梦得以实现。

福特t型轿车在1908年需要850美元,而到1929年,只要360美元,还可以分期付款。

在电气化的浪潮中,生产效率大进步,1913年的福特t型车,需要13小时才能走下生产线,而1929年,90分钟就完成了总装。

所以到1929年,j.p摩根秘密减持之前,美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了2300万台。

这是什么概念?

当时的美国人口也不过一亿两千万!

不止是汽车,电气化让百分之70的家庭通了电,别人还只能看报纸的年代,美国无线电用户已经达到1000万户。

经济如果有铁打的规律,那就是涨了跌,跌了涨。

涨到顶,如果出现普遍回调,那肯定是市场想歇歇脚,而是腰断了。

纽约证券市场的交易客们也在柯立芝繁荣中赚翻了,从道琼斯67点开始,十年飙升到365点,躺着赚了4倍,所以温室的小绵羊,是查觉不出暴风雨的。

当j.p摩根的操盘手秘密出货时,全美其他29家经纪公司还在考虑加仓,因为从市场角度看,还会涨,交易员们私底下经常高谈阔论:

“纽交所的市值在1923年只有270亿美元,如今有870亿,企业债券发行去年涨百分之80,信贷规模翻了6倍,股灾!哈哈,就算有,联邦也会出手的,因为无论联邦层面还是资本家,根本承受不起大跌的代价!”

交易员们普遍认可此类观点,不管从何种角度看,联邦确实承受不起经济衰退的代价。

流入证券市场的经纪商融资,十年翻9倍。

新的融资方式让美国地产爆火,曼哈顿房价十年涨百分之360,背后有多少供房者。

如果股灾引发衰退,就业率和投资领域都够联邦喝一壶的。

就在交易员们仍然衣冠楚楚,每日收盘后光顾餐厅时,j.p摩根已经完成了出货。

他们通过海外账户,以及员工私人账户,将高风险股票抛掉,换成了避险资产,美元和低风险债券。

这场风暴不是摩根家族策划的,但他们提前闻到了味道。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1929年10月24日,当大腹便便的交易员回到纽交所,情况有些不一样了。

这天是星期四,后来又被冠以“黑色星期四”载入史册。

刚开市,有人抛售了2000股通用汽车,由于在挂单价格没有完成,交易员立即挂出新价,这不对劲啊!

随着2000股通用汽车的抛售,市场风向几乎是同时急转直下。

几支大企业股票的持有者纷纷挂卖盘,价格一个比一个低,投资者发现出大事了。

上午11点,股市里的人都疯了。

股价在大量抛售中雪崩,短短几分钟,跌幅超过百分之20,当时纽交所还在用报价机,纸带都打冒烟了。

20年代,股票的行情板需要靠手写,但手工作业跟不上股票下跌的速度,也无法准确显示新价格,一个小时后……佯装惊醒的摩根家族开始了表演。

作为控制美国1/4资本的巨鳄,虽然早早离场,可在股灾来临时,还是要装装带头大哥的样子。

于是中午12点休盘时,其他金融巨头被召集到华尔街的摩根财团办公室,由摩根家族牵头,号召大家购买股票托市。

银行家们在行动,有些人是真心托市,有些则是迫不得已做做样子,到交易结束时,全天交易量锁定在1289万股,创了记录。

投资者们惊魂未定,许多人没熬到收盘就爆仓了,原因是所谓“杠杆交易”

说到“杠杆交易”,那可真是把金融玩出花来的结果。

在19世纪末,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使用了一种交易方式,即“杠杆交易”

意思是,你买100万美元价值的期货,只要百分之10-20的资金,剩下的由经纪公司帮助融资,这就是杠杆交易的起源。

好处是,风险高,利润高,少量资金就可以撬动财富。

坏处是,资金在放大5-10倍后,稍微有点市场波动,就会导致“穿仓”,这时候,经纪人会要求追加资金,如果拿不出来,就意味着之前的资金亏完了。

杠杆交易到20年代,已经在股市普及,接近1/3或1/2的交易账户属于杠杆交易账户。

所以“黑色星期四”这天,绝大多数投资者“穿仓”了,他们来不及追加资金,就破产了。

黑色星期四后的几个交易日,股市跌跌不休,陆续传出有投资者死亡的消息。

死亡放在平时会被谈论很久,可1929年10月,却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家都麻木了,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轮到自己。

因为爆仓现象几乎波及每一个账户,到11月13日,美股300亿市值蒸发,相当于全年gdp的1/3。

金融从业者被屠戮那段时间,普通人顶多看个热闹,但很快,股灾就溢出交易所,波及每个美国民众了。

陆续有银行宣布倒闭,人们开始排队取款,好不容易轮到自己,对方却说“我们刚刚破产了”

糟糕的是,当年还没有“存款保障”制度,储户的存款伴随银行破产化为乌有。

因为在那十年里,银行是股市的参与者。

银行一方面给投资者提供金融信贷业务,一方面,由于股市高涨,它们自己下场炒股。

银行四年倒闭9000家,900万个储蓄账户清零,损失达到260亿美元。

银行是股灾后连锁反应的首轮受害者,随着银行倒闭,生产企业也出现了融资困难,加上1927年开始逐渐加重的商品滞销,纷纷宣布倒闭,大失业来了。

这才是普通人的噩梦!

在柯立芝繁荣那十年,美国企业生产效率高了百分之55,而工人薪酬才涨了百分之2,这就是问题。

利润全被类似摩根这类财团拿走了,所以,普通人随着债台高筑,纷纷选择停止消费,而如今,又失去了收入来源。

这是个恶性循环,消费停滞引发股灾,股灾引发银行和企业倒闭,倒闭又导致大失业,普通人就更无法消费了。

大萧条正式来临,人们发现,工农业产品跌价一半以上,自己却仍然因为囊中羞涩而无法购买。

失业伴随着贫困,美国民众在短短三年里,就尝到了体面生活到挣扎求生的窘迫。

失业率飙升到百分之25,实际失业人口2000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完全没有收入。

因为没有工作机会,大家开始争抢低薪酬岗位,又导致人太多,工价被压低。

股灾前,美国平均时薪还有57美分,到1933年,跌到36美分,别嫌弃,想干,人家还不要,因为有些零散工作,可能从凌晨开始排队都排不到。

大量人口因为无力支付被驱逐,流落街头者比比皆是。

从1930年开始,美国出现了大量“胡佛村”,是以胡佛的名字命名的流浪者临时定居点。

胡佛村里没有固定的房屋,流浪者们利用旧报纸,纸皮,树枝和麻袋搭建起来,由于没有食品保障,又没有水电和排污设施,胡佛村里恶臭熏天。

从开汽车上班到饿肚子,中间只隔了两年,这落差,不是谁都能接受的。

到1932年,1200万美国民众的健康亮起红灯,因为太饿了,没有固定的食品供给,能果腹的东西都要利用起来。

橡树果子,野菜,蒲公英,在流浪者眼里,都是好东西。

在1934年罗斯福上台前,美国经济几乎无可救药。

说来也怨不得谁,在繁荣时,财富没有进入普通人手中,导致经济天平倾斜了,富人不需要,平民买不起,这才是1929年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并不是要渲染美国经历的苦难,而是要反思过去,给当下以启示,今天,还会走老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