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7月下旬,持续了大半个月的大范围降雨终于结束了,人们扛过了大雨暴雨,却抗在苦恼着措不及手的物品发霉。
在我所在的地理位置,连续超过一周的阴雨、降雨的天气是很罕见的,人们也在这特殊的时候感受到了南方人的苦恼,室内的一切物品都变得滑腻腻、潮潮的。
才拖完的地会变得黏脚;有些锈迹的门把手也开始泛起绿色并粘手;洗好的衣服到了晚上还是湿漉漉的;家里的拆开包装的饼干、零食变得软软的;花盆底下面有落叶的地方开始发霉;不经意间发现筷里的竹筷子上都出现了绿点或者长毛;就连每天都睡觉的凉席的缝隙里也出现了斑斑点点。
对没有经历过“梅雨季节”和“回南天”的小县城人们来说,这段时间是难熬的,急切的盼望着天晴,盼望着在大太阳底下晾晒衣服、被褥、凉席、案板……。

我国广袤地理位置造就了南方人和北方人两个不同生活、饮食习惯的群体。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些年出现了明显的北方人向南方流动的情况,尤其是寒冷的东北。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普及,鹤岗低价房的爆火让全国人民认识了房价能低到什么程度,随后又出现了很多出售东北林场小院、农家院的中介视频,对南方人来说寸土寸金的土地在东北根本不值几个钱,几万元或者十几万元都能购得一处占地二三亩的农家院子。这让很多久困在大城市里的打工人向往不已,想着等退休一定要买一个大院子,自己种菜、劈柴、炖肉、喝酒。也有自由职业的或者勇敢辞职的人从南方尝试到这些地方生活,也有梦想着能依靠自媒体火一把的来这里购一处院子拍视频赚取流量费。

我自小生活在中部地区,生活习惯偏向北方,上大学时候是在南方,长江以南不是非常靠南的城市,毕业后也在山东北部工作过大半年。
初到南方,我还挺适应的。虽然坑塘多,水域面积大,蚊虫是真多,但是一顶蚊帐就可以解决问题。吃的方面,由于我本身也喜欢吃米饭,况且学校食堂米饭可以多加,门口小饭店米饭也是免费的,对于生活费有限的我来说,那是真对我的胃口,就连能持续多日清晨才会有的小雨都觉得那么有情调。因为对南方不了解,导致我认为南方冬天是不冷的,我去南方的时候只带了一件厚衣服:毛衣。真的到了冬天,我才发现冬天真难熬,虽然及时购买了羽绒服,但是冬天的寒冷深入骨头、肺腑,比在老家的体验差多了。老家的冬天也冷,也同样没有暖气,但只需要加衣服就可以解决;南方的寒冷就像网友形容的魔法攻击,衣服是没用的,针刺般的从内到外都冷。经常能看到附近的居家妇女穿着花花的厚睡衣上街买东西,脸蛋冻的通红,和老家冬天脸被冻坏的小孩子差不多。在南方吃了3年米饭,突然不想吃了,于是我就开始到学校外面小饭店吃面条,感觉他们本地人不会煮面条,总感觉他们做好的面条是生的,因为有明显的白芯,并且让我不习惯的是南方人早餐摊也下面条,总感觉怪怪的(在老家,人们在家没有吃面条的习惯),就像我无法理解南方人早上吃泡饭(前天晚上剩米饭带锅直接加水煮成的稀饭)一样。还有,南方人每天都要洗澡的,外地人不洗澡会被认为是邋遢,但是我感觉他们的洗澡又像是没洗,就是沾下水,在水下冲一下,和我印象里洗澡必定要从头到脚认认真真的的搓灰是不一样的。

初到山东北方,生活饮食方面自然是习惯的,馒头、包子、面条、饺子、肉夹馍我吃的不亦乐乎。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们的饺子包法和我们的不一样,我在南方的时候包过饺子,南方的同学称我包的是馄饨,我们的包法是梯形面叶(圆形叶也可以)放入菜馅后,先从小头卷起来再对接起来,这样就成了一个好看的耳朵形状,这也是我们老家冬至那天至少要吃两个饺子,说是保护耳朵不被冻掉。北方和南方的饺子大部分是圆形的面叶,放一勺菜馅后,对着捏好成半圆形。虽然山东田野里的庄稼和我们老家一样,但是这里的田地里有非常多的大蜈蚣,草里还有老家没有的蝈蝈和忙着追逐蟋蟀的石龙子(一种小蜥蜴),我还初次见到了萤火虫。另外,我总感觉这里的太阳比老家更靠近地平线一些,没有太阳当头照的感觉。这里的冬天我很适应,到了冬天,这里是有炕和暖炉的,还有烧煤的铁炉子,没有这些的话所有能用的加热设备都开着就对了。我喜欢冬天在温暖的室内脱的剩下单层秋衣和当地同事们喝酒吃肉,我第一次喝酒喝伤就是在山东,喝伤后接下来几周我闻到酒味就想吐,遗憾的是我现在还不知道山东酒桌上喝酒的规矩。那个冬天,我依靠着一件棉袄和毛线裤度过了一个下大雪的冬天。我曾穿着单层雨鞋在膝盖深的大雪里走了好几里路,丝毫都不觉得寒冷。冬天湖里的冰层是真的厚,我用铁锹在冰上打洞,想看看当地人说的冰封几天后,只要在湖面打洞,就会有鱼过来透气是不是真的,但我始终没等到鱼,因为十几分钟的时间,洞口就会被再次冰封。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里盛产的北方水果、海鲜,还有让人极其讨厌的苍蝇和蚊子特别少。我还在澡堂里痛痛快快的请人搓了几次澡,真舒服,毕竟在我的认知里,只有搓灰了才叫洗澡。

我经常在想:等我退休了要去北方买一处小院养老,就是不知道一年7个月的北方冬季我是否能扛得住(鹤岗一年都有6个月的冬天,东北的老年人是近年很大的一支流动大军。出于养老、长寿的考虑,很多东北老年人向南方流动,比如海南一带)。

最近,我看到有辞职在东北买下几亩地大院,想依靠自媒体吸引流量的南方夫妻宣告失败,后续将回南方城市继续打工。这让我想起我几个在县城里长大的朋友们,他们基本五谷不分,想让他们种出绿油油的菜畦和可以自足的养殖家禽、家畜,难度相当于让手无寸铁的孩童在荒野生存1个月。
最后,我很想知道,习惯了围着火炉喝烈酒的北方老爷们,到南方定居后,可还能喝的下被南方高温天气释放出冲鼻酒气的烈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