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86年瑞典首相惨死街头,当局表现荒唐又刻意,似乎在掩藏着什么

一国领导人被当街打死,围观者甚众,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当局祭出种种愚蠢操作?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件事,让人越想越感到背后

一国领导人被当街打死,围观者甚众,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当局祭出种种愚蠢操作?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件事,让人越想越感到背后发凉。

1986年2月28日深夜,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斯韦瓦根大道一处十字路口附近突然传来两声急促的枪响,路人被吓了一跳,循声看去,只见一男一女应声跌倒在地。

现场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据粗略估计,有至少20人亲眼目睹了枪杀的整个过程。目击者们表示,行凶者一定是一名老手,身材魁梧,心理素质极好,悄悄尾随并不断靠近目标,手稳心不慌,砰砰两枪过后迅速消失在人群中。

此案迅速引爆了欧洲乃至全世界舆论,有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死者之一的奥洛夫·帕尔梅正是时任瑞典首相。

据警方了解:当晚下班到家后,帕尔梅从妻子口中得知,二儿子与女友邀请他们一块去看电影。夫妻二人商量了一下,欣然应邀。

电影散场后已临近午夜,帕尔梅与妻子一边聊天,一边慢悠悠地向最近的地铁站步行,殊不知他们已被杀手盯上,对方下手之快,以至于二人完全没来得及做出反应。

案发后,瑞典政府表现得非常恼怒,在敦促警方抓紧破案的同时,还以政府的名义出价50万瑞典克朗通缉凶手。

值得一提的是,以当时的汇率换算,这笔钱相当于80年代的约36万元人民币,同时期上海房价最多也就几千块——显然,这是一笔巨款。

随后几年里,瑞典政府多次提高悬赏,到1987年11月,赏金数额已经翻了100倍,达到惊人的5000万瑞典克朗,约等于850万美元。

瑞典政府拿出了“不惜一切代价将凶手缉拿归案”的认真态度,然而一场荒唐的闹剧也就此展开。

枪击发生后,路人第一时间报案,可离谱的是,警察赶到现场居然花费了几个小时;他们似乎对凶案并不关心,不紧不慢地拉起几道警戒线,把凶案现场弄得像是一处道路维修工地。

更离谱的是,许多路人都自发留在现场,做好了被盘问的准备,哪知警方居然只从中随机挑选了几人当警察局录口供。

几天后,有人来到警察局,上交了一件东西。

“警官,我在路边捡到了这个,可能对破案有帮助。”

警察接过来一看,居然是凶手射出的子弹弹头。

此前斯德哥尔摩警方宣称对现场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几乎掘地三尺,却没能发现有价值的线索,结果此案最为关键的物证之一就被随机路过的路人随手捡到了,真不知他们究竟检查了些什么。

经专家辨认,凶手使用的是.357马格南子弹,该型号子弹多被用于左轮手枪,威力巨大,就算身穿防弹衣,近距离被打一枪,即便无性命之忧,起码也要断几根骨头。由此可见,杀手的行凶目标明确:我这一枪下去,你别想生还。

事实上,西方国家领导人遭受刺杀的状况不在少数,其中有相当多一部分,是某些个不同政见者脑子抽风,一时间犯下的糊涂事。2022年7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之死差不多就是这种情况。

然而帕尔梅的情况有些特殊,坊间对此一直有所怀疑,议论纷纷,瑞典警方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却极力躲避。

原来,帕尔梅是一位国际主义者,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始终看不顺眼。他不畏强权,支持第三世界的人民斗争,多次抨击美苏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倡议小国弱国团结起来,共同对抗霸权主义。

担任瑞典政府教育大臣期间,恰逢越南战争爆发,帕尔梅居然跑到大街上,与越南驻瑞典大使携手参加了反战游行。如此“歪屁股”的做法在其国内一度掀起轩然大波,瑞典当局显然担心因此得罪美国,借口“违反中立原则”,试图把他挤出政坛。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帕尔梅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话语权也越来越大,很快就有了足够的影响力去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在1980年11月,他便以联合国秘书长特使的身份参与调停了两伊战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事实上,为解决一些麻烦,政治家们从未丢掉那些肮脏的、上不得台面的手段。上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另一起事件,对帕尔梅而言就是前车之鉴。

1961年9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登上了前往刚果的专机,谁料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飞机最终坠毁在了赞比亚恩多拉附近,机上人员无一生还。

此案处处透着诡异,实在让人无法不想到阴谋论。

根据资料:事故现场非常惨,机组人员和陪同的工作人员个个被烧得面目全非,躯体甚至已经碳化,唯独哈马舍尔德一人的遗体基本完好,仅仅是衣服被弄脏。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一张扑克牌非常蹊跷地出现在其领口处,有人指出,这是CIA特工或职业杀手的惯用手段,用特定花色的扑克牌作为标识,确定目标已经死亡,任务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哈马舍尔德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政坛中扮演的角色,与帕尔梅十分相似,前者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并且强调人权,一生都在致力于废除种族隔离制度。

帕尔梅遇刺后,立马有人提出猜想:会不会是CIA派人干掉了这位“碍事者”?毕竟如先前所说,目击者看到凶手心理素质极佳,手法老练,一看就不像是脑袋一热铤而走险的“外行”,说不定就是CIA派来的特工呢。

显然,瑞典当局和警方实在不愿去触碰这个“禁区”,在有限的线索里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此案的调查陷入停滞,热度不断下降,陷入沉寂。然而,就当人们即将彻底忘记它时,当局突然宣布:您猜怎么着?案子让我们破了!

时间来到帕尔梅夫妇逝世3年后的1989年,一个名叫克里斯特·彼得松的41岁男子被捕。此人不是什么好鸟,是个瘾君子,此前多次进监狱。

本来彼得松跟刺杀案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可警方声称,有个自称是目击者的人指认了他。很快,彼得松被推上法庭,获得无期徒刑。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事儿最终以闹剧收场:彼得松入狱后不断提出上诉,警方始终找不到凶器,控方也无法向法庭提交确凿证据,3个月后,彼得松被释放,还拿到5万美元的赔偿金,足够他过一段快活日子了。

21世纪初,控方又起诉了一位名叫斯蒂格·恩斯特伦的平面设计师。

据调查,恩斯特伦有在军队服役的经历,即便退役多年也保持着射击的爱好。其次,恩斯特伦极度不满帕尔梅的政治主张,他曾不止一次发表反对帕尔梅的言论。巧的是,警方设法还原了恩斯特伦的行踪,发现帕尔梅遇刺时,他就在现场附近,且无法解释自己当时在做什么。

种种线索似乎要坐实恩斯特伦的罪名,警方也在不久后宣布恩斯特伦就是真凶,证据确凿。

此话一出,坊间一片哗然。有人质疑道:目击者都说凶手是一名高大魁梧的男子,这恩斯特伦又矮又胖,你们是没长眼睛吗?也有人指出,所谓“证人”提供的证词也极为拙劣,前后矛盾,根本经不起推敲,一看就是瞎编的。

虽然其中疑点重重,破绽百出,官方最终仍一口咬定“真相”水落石出,一锤定音,宣布结案。

您可能会疑惑,恩斯特伦为什么不提出抗议呢?因为他早在2000年就已自杀身亡,就算瑞典警方说二战是他挑起的,他也无法辩驳了。